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
——江西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綜述

仲夏時節,鄱陽縣侯家崗鄉的田野裡,農民搶抓農時,放水、打田,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這裡曾是一片旱地,去年經過“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項目建設,今年種上了大片水稻,預計可增加糧食產量22.37萬公斤。
糧安天下,耕保為先。耕地保護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之一,我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嚴格保護耕地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守耕地紅線,全省耕地總量連續兩年實現淨增長,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江西力量。
嚴格政策 牢牢守住耕地紅線
“六山一水兩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人均耕地少、后備資源不足,是我省耕地保護的基本省情,守住耕地紅線的基礎尚不穩固。為擰緊“安全閥”,嚴守耕地紅線不放鬆,我省在“三區三線”劃定中,堅持把耕地保護擺在優先位序,按照“應保盡保、應劃盡劃”原則,全面落實《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確定的耕地保護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並逐級分解帶位置下達到縣(市、區)。
——嚴控建設佔用,嚴格落實耕地用途管制。我省要求各地在建設佔用土地時盡量不佔或少佔耕地。在全國率先實行建設用地“增存挂鉤”機制,持續推進消化批而未用土地專項行動。將節約集約用地情況納入全省設區市、縣(市、區)綜合考核、開發區考核,推動節約集約用地,減少佔用耕地。建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會商協調機制,全省自然資源部門提前介入、深度參與項目選址選線工作,引導用地單位科學合理選址,少佔、不佔耕地,盡量避讓永久基本農田。今年,我省在“節地增效”行動的基礎上再升級、再加碼,深入推進用地提質增效。
——統籌保護與發展,嚴格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全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在嚴守耕地紅線的同時,以強有力土地要素保障,服務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依法批准的非農建設佔用耕地,從嚴落實“先補后佔”“佔一補一、佔優補優、佔水田補水田”的佔補平衡要求,通過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等方式補充耕地,實現建設佔用耕地佔補平衡有余,有效保障了全省各類項目建設用地需求。
——強化動態監管,嚴格落實耕地進出平衡。對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的,嚴格落實耕地“轉一補一”的年度進出平衡要求,除國家安排的生態退耕、自然災害損毀難以復耕、河湖水面自然擴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沒等情形外,必須補足同等數量、質量的耕地。通過組織開展耕地動態監測、耕地流出問題排查整改等措施,嚴格管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全省連續兩年實現耕地總量淨增長,2023年較2022年淨增長8.54萬畝,全省糧食產量連續10年穩定在430億斤以上,為實現穩產保供提供了基礎保障。
——聚焦長效長治,建立完善耕地保護政策體系。構建了以《關於加強耕地保護的意見》為核心,以《江西省補充耕地指標交易管理辦法》《關於推進建設佔用永久基本農田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工作的通知》《江西省設施農業用地管理辦法》等為配套的耕地保護“1+N”政策體系,我省耕地保護新格局基本形成。為實現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公開公平公正,防止社會資本充當“指標掮客”等腐敗問題,建立全省補充耕地指標網上交易平台。目前,該平台共完成13宗指標交易。
寸土必惜 拓寬補充耕地途徑
我省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適宜耕種的耕地后備資源從哪裡來?在各地充分利用未利用地進行耕地開發的基礎上,全省自然資源部門聯合農業農村、水利、林業等部門整合政策、積極挖潛,對可適宜恢復和墾造為優質耕地的資源進行統一規劃,建立儲備耕地機制,劃定補充耕地儲備區,採取多元化措施拓展補充耕地途徑。
曾經位於金溪縣石門鄉公塘村的橘子示范區變成了廢棄園地,面積達250余畝。該地塊集中連片,土壤條件較好,是補充耕地絕好的后備資源,當地對其實施了土地開發項目。去年,項目區內種植水稻190余畝,畝產約1000公斤,實現產值30余萬元。在蜜橘之鄉——南豐縣,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大力實施“退橘還田”工程,推動林果上山,將山下的橘樹盡量調整上山上坡,將山下的橘園墾造成耕地。為確保群眾利益不受損,充分調動橘農參與積極性,當地按照每畝400元的獎補標准打包給鄉鎮用於獎補橘農,並聯系種糧大戶和農業公司與村集體簽訂土地流轉協議,讓群眾長期享受土地流轉收益。自實施“退橘還田”工程以來,南豐縣恢復耕地面積2.85萬畝。
會昌縣積極探索產學研一體化的礦山生態修復補充耕地模式,採用“政府主導、國企建設、綜合治理、收益共享”機制,引進中國電建集團江西省水電工程局有限公司和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科技產業有限公司,合作推進94個廢棄礦山點生態修復治理,將礦山生態修復與農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村居環境提升改造有機融合,項目實施后新增水田392.68畝、旱地310.65畝,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多點發力 著力提升耕地質量
“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我省一方面充分挖掘補充耕地潛力,另一方面想方設法提高耕地質量。積極探索建設佔用永久基本農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制度,研究出台《推進依法批准非農建設項目佔用永久基本農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工作的通知》,對重大建設項目依法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實施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工程,剝離的耕作層土壤優先用於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實現耕地地力、產量、效益三提高。去年,全省共剝離耕作層43萬立方米,再利用22萬立方米,有效提升耕地質量。
安福縣將1.8萬立方米的耕作層剝離,用於谷源山林場土地開發項目新增水田地塊的土壤改良,墾造出優質水田85畝。目前,該地塊由林場下崗職工承包耕種水稻,已連續三年實現豐產豐收。
土地整治和土地開發項目是撬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新支點,對耕地進行提質改造是工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省各地通過綜合實施田間道路工程、農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生態修復工程等,全面提升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提高耕地質量等級,實現農作物增產增收。
豐城市榮塘鎮張坊村“旱改水”土地整治項目,通過畝均增施農家肥110公斤、綠肥和秸稈過腹還田、壓青等土壤改良措施,最大程度地改良了當地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信豐縣對近700畝土壤沙化無法儲水的地塊採用客土培肥、引水灌溉等工程措施進行改良提升,達到水田耕種條件。
補充耕地項目效能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重在后期管護。為確保全縣新造耕地不出現耕地撂荒、非農化、非糧化現象,於都縣要求項目區所在鄉鎮簽訂管護協議和責任書,落實管護、耕種責任,根據驗收地類分別種植水稻、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確保作物長勢良好﹔同時,成立督察組,對項目區種植作物種類、耕種率、作物長勢、水田水量、旱地田壟耕作紋理等情況適時開展專項督察並問責。石城縣對補充耕地項目后期管護的責任主體,分3年分別給予每畝1000元、1500元、2500元的栽種獎勵,極大地調動了各責任主體工作積極性,有效形成了補充耕地項目后期管護長效機制。
多管齊下 良田必須用來種糧
“糧食種得多、種得好,還有獎勵。”今年,南城縣在全縣糧油生產暨水稻制種工作動員大會上,對去年糧食生產中雙季稻種植先進個人、雜交水稻制種先進個人頒發了証書及進行現金獎勵。
“為防止耕地流失,就得讓保護耕地的群眾獲得實惠。”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防止新增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和水田當旱田種等情況的發生,全省不少自然資源部門與合作社簽訂合同,統一流轉經營新增耕地,確保“耕地姓耕、水田姓水”。
在我省,不少地方還採取了動員農戶復種、村集體代耕代種、托管服務等方式,引導各縣(市、區)將良田用於糧食生產。比如,吉安縣採取個人承包、村委會兜底耕種等方式解決耕地撂荒問題,對願意耕種的,簽訂管護耕種合同進行耕種管護,按照合同直接撥付管護資金﹔對不願意耕種的,由施工方或村委會按補助標准負責耕種和管護3年,然后再將已耕種的熟地移交給農戶,確保每個地塊都有耕種主體。貴溪市由農糧部門牽頭,負責指導農作物特別是旱作物的種植,確保種植的農作物有收成。鄉鎮與農投公司、種糧大戶、農戶簽訂管護協議,提供“全程托管、菜單式環節托管、關鍵環節綜合托管”等土地托管協議,進一步保障農作物耕種質量。
當前,由於種糧收益比較低,我省仍有不少地方存在耕地上種植臍橙、蜜柚、油茶等經濟作物的非糧化現象。耕地流失容易,要補回來卻很難。對此,我省在去年開展了為期一年的耕地保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嚴格管控耕地轉為林地、園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嚴肅整治違法違規佔用耕地問題。通過整治,全省恢復耕地10.17萬畝﹔增加補充耕地指標9.92萬畝、水田指標10.45萬畝。我省專項整治做法和成效獲得中央有關部門的認可。
人防+技防 強化執法督察監管
作為“鄉級田長”,瑞昌市洪一鄉鄉長高興柏每月都要下到田間地頭,看看有沒有耕地被佔用或撂荒。為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去年4月,瑞昌市將28.77萬畝耕地保護紅線,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原則,納入網格管理,構建起市、鄉、村組三級“田長制”組織體系,對違法佔用、破壞耕地現象進行無死角巡查監管。其中,市、鄉(鎮)“田長”均由當地黨政一把手擔任﹔村組“田長”發現違法佔用及破壞耕地行為,須在1小時內上報情況並及時處置。瑞昌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李琪介紹,目前,該市正在開發“田長”移動巡田APP,待移動巡田APP正式上線運行后,“田長”可通過移動巡田APP定期上傳巡田記錄,再由市、鄉(鎮)、村逐級督促整改。APP后台將每天為各級“田長”推送遙感監測疑似圖斑,村級“田長”現場核查后即反饋結果,可以實現耕地保護高效監管。
“如果單依靠人工巡查耕地,容易存在疏漏,效率低下,難以做到全面精准覆蓋。”九江市為盡早發現問題,依托自然資源綜合監測應用平台,綜合運用衛星遙感、鐵塔視頻、無人機、地面巡查、互聯網輿情和群眾上報的“空天地網”立體化監測網絡,動態監測監管耕地上的各類佔用行為,為促進“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提供了科技依據,全力防范佔用、破壞耕地的違法行為。截至目前,洪一鄉已累計識別疑似耕地類問題線索2600余條,發現並處置耕地問題線索近2000條。
為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我省建立了遏制違法建設佔用耕地行為的“五項機制”,充分運用多元技術手段,構建“天、空、地、網”一體化自然資源綜合監測體系,加強衛片執法、耕地監測和日常巡查監管,對新增違法建設佔用耕地問題早介入、早發現、早制止,嚴厲查處違法違規佔用耕地行為。建立違法用地預警提示機制,持續開展農村亂佔耕地建房、違建“大棚房”、侵佔耕地挖湖造景等重點敏感問題專項整治,有效遏制違法佔用耕地的行為。去年,衛片執法發現全省新增違法佔用耕地面積較2021年下降78.86%,自國家開展土地衛片執法全覆蓋以來,我省連續15年實現國家層面“零約談”“零問責”。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我省自然資源部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以更大決心、更實措施、更新創舉,持續加強耕地保護,強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以耕地高水平保護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駱岩岩 何振林 於履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