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山村裡看山水
車行水山村,路隨山轉、水隨山流,抬頭四望,片片綠色撞眼而來,好一派“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景象。
作為蘆溪縣蘆溪鎮最偏遠的行政村,水山村最近兩年悄悄地“火”起來了,許多游客不顧舟車勞頓,結成徒步“搭子”,就是想來這裡賞山樂水,體驗一下“結廬在‘秘’境,而無車馬喧”的愜意。
看到水山村的山水終於值錢了,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小花心花怒放。這兩年來,為了把這片“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好山好水推銷出去,她和村委會成員可沒少費腦筋。“我們有一身好家底,可不能再浪費資源了,一定要想法子讓它派上用場!”她頗為感慨地說。
“水山村裡有三寶,山清水秀空氣好。”該村森林覆蓋率達95%,境內古木森森、清泉潺潺,空氣中富含負氧離子。今年86歲的村民易雲道告訴記者,在他印象中,村裡70多年間沒有因癌症亡故的村民。胡小花篤定地向記者介紹,水山村村民的平均壽命超過了80歲,遠高於全國的人均預期壽命。為了驗証這一判斷,她還拿出村民花名冊一個一個地數,確定當前全村800多人的常住人口中,有80至90歲的村民總計53人。“數字不會說謊,我們村可是名副其實的長壽村呢!”摸清了家底的胡小花顯得底氣十足。
水山村山水好,但在以前卻是長期守著一座富山過著窮日子。2000年,胡小花剛從吉安嫁到村裡那會兒,親見有的村民想去一趟縣城,身上連10塊錢車費都拿不出來,讓這個家境比較殷實的外來媳婦十分詫異。94歲的易吉朝是干活的“老把式”,他和老伴靠著山上的竹木,養活了一家子。他感慨道:“以前哪有什麼好活路呀,我們每家每戶都備著一把柴刀,要錢用了,就去斫竹子、砍杉樹。”后來隨著蘆溪縣全面封山育林,村民們不能砍樹謀生了,水山村的青壯年隻能外出務工,隻留下一些年齡大的村民困守山村。而彼時的水山村集體收入,多年來一直在6000元左右徘徊。
思路決定出路。2021年,先后擔任村委會委員、婦女主任多年的胡小花被推選為新一屆村黨支部書記,成了水山村的“當家人”。此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她不甘心眼睜睜地看著一片好山好水白白地浪費,決定帶著村民一起盤活資源,把村裡的風景“賣”出去。在幫扶單位萍鄉軍分區的大力支持下,水山村利用150萬元鄉村振興專項資金,首先對村小組龍窩裡進行整體包裝,打造了3棟特色民宿,推出12間精品房,以山水之名招徠游客。
民宿建起來了,但后續運營維護的資金缺口很大,怎麼辦?村委會連夜召開了一次屋場會,擺明了當前的困難、道明了未來的目標,提出成立一家集體性質的公司,讓村民們自己拿主意跟著干還是不干。參會的村民們異口同聲地表示:“搞鄉村旅游是為村民謀福利的大好事,不能半途而廢。先不管以后有沒有分紅,村裡目前有困難,我們一起扛!”隨后,大家你1000元、我2000元、他3000元地主動湊錢,當晚由21名村民共同籌資4.6萬元入股參與民宿運營。易雲道拿不出錢,卻無償提供自家的1畝多荒地支持停車場建設。“大家的事大家都來幫,我絕不拖后腿!”盡管年事已高,老人仍毫不含糊。胡小花有感於這一幕,最終將村集體公司定名為“漁水情緣”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眾人拾柴火焰高。開業后,水山村的民宿運營走上正軌,並在游客的免費推銷下,一步一步出圈、一天一天出名。現如今,該村已成為當地鄉村旅游的一個網紅打卡地,“想你的風吹到了水山村”流布甚廣。“現在來這裡游玩的人很多,去年中秋、國慶假期,我們的房間在一個多月前就預訂一空,平時也有80%以上的入住率。”“漁水情緣”民宿管理員易樹萍介紹,今年到目前,民宿收入已達13萬元,接近去年一年的營業額。除了民宿,水山村還依山就勢,修建了2條3000多米的生態徒步旅游路和2個休閑戲水區,設立了戶外燒烤、稻田摸魚、果園採摘、雞舍撿蛋等一系列文旅項目,實現了多元化經營,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好、玩得歡。通過產業帶動,水山村集體經濟強筋壯骨,去年達到28.7萬元,增長實現了“加速度”,先后被評為省級“森林鄉村”“水生態文明村”“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單位。
有了人氣,聚了財氣。游客的增多,讓水山村村民自種自養的蔬果和畜禽也成了“香餑餑”,山貨屢屢供不應求。土產變特產,風景變“錢”景,當地老百姓的致富門路一下子豁然開朗。40多歲的村民汪宇峰以前一直在外奔波打工,自村裡發展旅游后,他將祖屋作價入股參與民宿經營,並回村開了一家農家樂接待游客,小日子過得更加有滋有味了。“搞旅游有奔頭,比打工強多了!”他憧憬著有更多的年輕人回到水山村,一同把家鄉建設好。
山色如黛,水清如鏡。在水山村龍窩裡村小組,一股山泉沿著山澗奔流而下,生生不息,迎候著一群一群尋幽訪古的游客,歡聲笑語時不時在山谷間回蕩。一座曾寂寂無聞的山村,終因山水而活,又因山水而熱。這,正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全媒體記者 劉啟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