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從“瀕死”到“重生”,江西舒美特藥業如何破困突圍?

民營經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壓艙石”,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中小企業是經濟的毛細血管。
蟄伏16年搞益生菌原料技術研發,走出一條自立自強、自主創新之路﹔“出租”自己和生產線,用5年時間還掉21筆債務中的20筆﹔打造百億“微生物產業園”,攜手知名藥房進軍全國市場……這幾年,江西民營醫藥企業舒美特涅槃重生的故事頗受關注。
技術從“跟隨”到“引領”,企業從“瀕死”到“重生”,產品從“無聞”到“裂變”,江西舒美特藥業何以破困突圍?
簡易廠房走出“自主益生菌”
走進舒美特藥業的簡易廠房,企業自有工藝技術生產線繁忙有序。“我們的自有工藝技術生產原料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可實現國產替代。”舒美特藥業創始人張建銘頗感自豪地說。
長期以來,國內益生菌原料供應市場八成份額依靠國外企業。益生菌原料未來如何實現國產化、市場化,是國內相關企業一直想突破的難題。
從2002年起,張建銘團隊就致力於“益生菌未來實現國產化”——與多所高校建立長期緊密型技術合作關系和科技戰略同盟,共建益生菌產學研生產基地。前后歷時16年,他和他的團隊掌握了益生菌原料的核心技術。隨后,他在撫州高新區實繳注冊資本8800萬元成立江西舒美特藥業有限公司,推出自己的產品和生產線。
2018年,舒美特益生菌產學研生產基地獲得國家部委獎項,省級研究中心,產品通過了IS09000質量體系認証和FSSC22000食品安全體系認証,是江西省第一家符合藥品GMP標准的益生菌研發生產基地,也是目前江西省首家獲得益生菌原料、益生菌產品生產許可証的生物醫藥高新企業。
如今,舒美特藥業已成功搶到部分市場,成為安徽華源醫藥集團、深圳壽鄉優品、國藥集團等龍頭企業益生菌原料及產品供應商。
失信“帽子”下的脫困路
自主研發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尤其對民營企業來說,其間的困頓、迷茫,唯有創業者體會最深。
就在舒美特藥業成功掌握益生菌原料核心技術的第二年,張建銘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最多時身背21筆債務,“隻有3筆是自己企業的負債,其他都是替醫藥同行擔保、聯保,涉及銀行和民間借貸資金8700余萬元。每次心力交瘁之際,一死了之的念頭就會升起,隨后又被掐滅,覺得人還是要有骨氣、要有韌勁、要有精氣神。”
“信用崩盤后,老板當不成了,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來。”張建銘開始自我脫困,分三步走上還債之路:第一步賣房還債﹔第二步連人帶生產線“出租”,讓出多數利潤,想盡一切辦法把企業辦下去﹔第三步給客戶兼職打工還債。
張建銘的堅韌不屈,感染了撫州高新區管委會。在做完盡職調查后,堅信企業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前景,撫州高新區積極幫助企業脫困。
“‘21’變成了‘1’,8700萬元債務,終於要結束了。”張建銘說,“失信的影響是長期甚至永久的,但隻要每還一筆,就是在上升、在爬坡,這是走出失信泥淖的唯一出路。”
承壓關口的“深蹲蓄勢”
“現在企業很難,失信的企業更難,但不能因為難而退縮,更要有勇氣向難而上,不斷開拓發展新天地……”張建銘深有感觸地說,企業承壓的關口,也是深蹲蓄勢的良機。
2023年10月,河北常山藥業看中了舒美特藥業產品,但因后者的失信記錄而心存顧慮。“於是我厚著臉皮買了一張綠皮火車票(本人限高),在撫州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余娜和周建的陪同下,一起趕往河北溝通,最終達成合作基本條件。”張建銘說。
當前,舒美特藥業正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同時發力開拓下游市場,不斷提高產品市場佔有率。由於舒美特益生菌產品品質過硬,京東大藥房與舒美特藥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並以其渠道及物流優勢,為舒美特藥業品牌走向全國開辟了“直通車”。
張建銘介紹,目前,舒美特藥業正緊鑼密鼓地籌備啟動益生菌生產基地二期項目——微生物產業園建設,多家微生物延伸企業表達了入駐意向。經舒美特藥業測算,以目前產線能融資2億的情況下,啟動建設微生物產業園產基地二期項目,2025年-2028年營收預計分別可達到1.6億元、3億元、5億元﹔利潤總額預計可達到3200萬元、6000萬元、10000萬元,預計可實現稅收分別為1400萬元、2400萬元、4000萬元,可實現營收與利潤的雙增長。如果后期能再融資5億元,3-5年企業產值可達30億元,如果再加上下游企業入駐,該微生物產業園可達到百億產值。
“政策不斷發力,我們自己也要努力。”張建銘充滿信心地說,“微生物產業園一定有一個光明的未來,百億產值也一定能實現。”(劉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