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技能成才步伐跟上產業升級節奏(人民時評)
前不久,22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產業工人,陸續走進清華大學,參加由全國總工會舉辦的大國工匠人才培訓營,和教授、院士等專家學者一起探討學習。滿滿“工業風”的課堂,成為清華園的一道別樣風景。
過去,產業線上的工人,講究的是熟能生巧。如今,有機會到高等學府進修,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認識。一名參加培訓的產業工人坦言,通過學習和交流,一些工作中卡殼的技術難點有了新思路,對行業發展也有了新理解。
人才是第一資源。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無疑具有戰略性意義。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對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為鍛造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指明了方向。
毋庸置疑,在我國邁向制造大國的歷程中,產業工人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中國制造邁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也面臨新的挑戰。為產業人才搭建成長階梯,使之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需求,是更好保障產業工人權益的內在要求,也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產業升級,不只是技術和裝備的升級,也需要人才資源的支撐。充分發揮產業工人在制造強國建設中的骨干作用,需要進一步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健全職業發展體系,讓技能成才的步伐跟上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的節奏。
湖南湘潭鋼鐵集團,在智能化轉型改造過程中,工人和鋼廠迎來了一同“升級”。面對更復雜、參數更多、數據更精細的操作系統,原本老師傅帶學徒的方式不適用了,廠裡便組織技術骨干從頭學習,帶領工人們一起轉型,讓工人成為一崗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此次出台的《意見》也明確提出,企業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確保60%以上用於一線職工教育和培訓。調動各方面力量,落實企業培養責任,健全社會支持體系,不斷促進產業工人知識更新和學歷提升,中國制造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就有了更堅實的依托。
科技進步有利於增加全社會的福祉,但也要看到,新技術新業態的快速發展,短期內會對傳統就業崗位造成一定的沖擊。破解這一問題,一方面要強化終身學習的自覺性,增強技能本領,適應新產業新技術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切實做好各方面權益保障,讓產業工人的待遇隨著社會發展水漲船高,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實體經濟。
浙江德清推進能級工資集體協商,累計覆蓋企業1824家,惠及職工6.83萬人﹔湖南打破職稱評審與技能評價界限,2023年70名產業工人獲評高級工程師﹔廣東廣州落地實施工傷保險新規,快遞員、貨車司機等也能參保……隨著行業發展的變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提升權益保障水平,產業工人的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才會進一步增強,創新創造活力才能得到更好激發。
產業工人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這是一筆寶貴的社會財富,用心用情用力呵護他們茁壯成長,迎來的將是一個銳意創新的中國、向上生長的中國、高質量發展的中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