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高質量發展的“紅色密碼”
——江西省地質局第五大隊地質勘查研究院黨建工作紀實

近年來,江西省地質局第五大隊地質勘查研究院(以下簡稱“地勘院”)實施完成地質礦產勘查項目50余個,提交特大型、大中型礦床10余處,以“強黨建”為舵,引領“強業務”的航船破浪前行。
構筑“紅色堡壘”, 實現組織覆蓋有形有效
作為“省直機關黨支部規范化建設示范點”和江西省地質局第一批“四強”黨支部,地勘院黨支部圍繞“一個支部一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的目標,扎實開展“黨建先鋒引領 建功地質找礦”黨建品牌創建。
地勘院黨支部將“三會一課”與地勘院的核心工作相融合,實現了黨建與業務的對接。
為了進一步強化黨員干部的教育與管理,地勘院黨支部創新性實施了黨員積分管理機制,通過對黨員的學習參與度、工作表現、組織活動出席情況等多個維度進行量化評分,有效激勵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引領示范。
靈活運用“互聯網+黨建”的新型工作模式,將支部建設延伸至網絡空間,把黨員緊密連接在線上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此基礎上,地勘院黨支部還開展了“黨建+生產實踐”“黨建+技術交流研討”“黨建+項目管理創新”等一系列主題活動,不僅強化了黨支部的政治引領功能,還提升了組織生活吸引力,黨建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實效顯著。
點燃“紅色引擎”,激勵黨員干部擔當實干
地勘院黨支部組建黨員先鋒隊,並設立“黨員示范崗”“黨員先鋒崗”,在全院的重點項目推進與關鍵環節攻堅中,黨員們總是主動請纓。
在宜豐縣石家裡礦區西段的陶瓷土(含鋰)礦勘探項目中,院總工程師及項目負責人張家琪率領團隊,在40天內,高效完成了接近2萬米的鑽探任務,提前達成了所有既定目標。
在宜豐縣石家裡礦區東段的同類項目中,副院長兼項目負責人劉星星帶領團隊,在70天內完成了6.7萬余米的鑽探工作,成功提交了超大型含鋰瓷石礦床,為地質勘探事業樹立了新的裡程碑。
在地勘院浙西南勘查基地,分院長胡輝在2020年至2024年期間,帶領團隊克服歷史地質資料匱乏、項目時間緊迫等多重挑戰,成功探明兩處中型銅多金屬礦床,不僅贏得了良好的品牌效益和社會效益,更為地勘院在浙江找礦市場穩固了堅實的地位。
此外,地勘院境外分院院長左德強,在面臨語言、文化以及資源條件巨大差異的不利環境下,帶領團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高效完成了哈薩克斯坦的關鍵“兩張圖”項目,為大隊在該國的海外基地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黨員們以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忠誠、奉獻、堅韌、卓越”的江西地質精神,展現了新時代地質工作者的風採與擔當。
釋放“紅色動能”,助力高質量發展提質增效
為了拓寬找礦市場版圖,地勘院黨支部積極動員黨員干部深入一線開展市場調研,同時加強與相關部門及企業的交流合作,經過不懈努力,成功打開了浙西南、哈薩克斯坦、蒙古國等國內外新的找礦市場。在此背景下,地勘院浙江分院應運而生,並在近幾年內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地質勘查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2024年,地勘院進一步邁出國際化步伐,成立了境外分院,並在哈薩克斯坦迅速成立了礦業公司,僅一年時間,就在哈薩克斯坦和蒙古國簽訂了項目合同額逾千萬元。
地勘院黨支部積極引領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精心構建了一套涵蓋人才培養、項目管理、質量控制及績效考核等全方位、多層次的制度體系,有效激發了干部職工的工作熱情與創新潛能。通過實施“老帶新、傳幫帶”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實戰項目中歷練團隊。同時,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的策略,不斷提升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此外,還制定了《地勘院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中長期規劃領軍人才與團隊的培育路徑。近三年來,所有實施的地勘項目成果審查均一次性通過評審,其中4個項目榮獲野外驗收優秀級、3個項目報告達到優秀標准,多次贏得評審專家及上級部門的高度贊譽。
在技術創新方面,張家琪帶領團隊研發的改良切割機顯著提升了編錄及採樣的效率,該成果已成功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肖軍軍則在宜春地區含鋰瓷石礦整裝勘查項目中,創新性地設計出一套實用電子表格,能夠迅速計算編錄分層數據及樣品布設,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龍泉市寶溪鄉塘上鉛鋅多金屬礦勘探科技創新與找礦突破》項目榮獲江西省地質學會地質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院總工程師張家琪榮獲省地質學會“首屆青年地質科技人才獎”銀獎,還成功入選2024年局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胡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