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居民”樂享新生活
——贛州市破解老舊小區治理難題
初冬傍晚,贛州章貢區南外街道三康廟小區,幾名老人正在小區的門球場打門球﹔廣場上,居民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環境優美、管理規范、鄰裡和諧、居住安全……”說起改造提升后的小區,居民們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近年來,贛州市聚焦為民、便民、安民,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風貌、完善城市功能,讓“老居民”樂享新生活。在今年5月召開的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現場會上,該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經驗向全國推廣。
打造“1+3”社區治理方式
章貢區沙河鎮鐵路小區基礎設施短缺,老年居民沒有活動場所。日前,該社區黨組織經多方協調,促成贛南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老年服務中心和食堂向鐵路小區開放,極大地方便了居民。
贛州市建立社區黨組織領導,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共同參與的“1+3”社區治理方式,共商解決社區規范停車、環境衛生、鄰裡糾紛等問題。
三康廟小區原是贛南冶金機械廠職工宿舍,小區基礎設施老化,亂搭亂建現象普遍,生活環境較差。該社區黨員帶頭成立業主委員會,小區各樓棟、樓道分設樓棟長、樓道長,推動小區形成長效網格化管理機制。小區改建了籃球場、羽毛球場等體育設施,搭建了百姓小舞台、健身器材等運動娛樂設施,增設了109個停車位,還新建了設施先進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2019年以來,贛州市累計改造老舊小區791個,惠及群眾21.81萬戶,規劃停車位2.23萬個,新建文化休閑、體育健身設施821處。
共建共治共享,區塊化改造
贛州市堅持邊改邊管、分類管理、共建共治共享,讓基層治理“活”起來,讓老舊小區大變樣。
贛縣區井前家園小區整合周邊41個老舊小區,拆除小區圍牆,打通小區道路,共享小區資源,新增兒童樂園、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29處公共服務設施,極大改善了居住條件和生活空間。
“我們推廣‘連街成片、資源共享、整體更新’的區塊化改造方式,以片區為服務半徑,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將相鄰小區、分散樓棟及周邊區域貫通,實行統一設計、統一改造,加快構建‘15分鐘生活圈’,讓群眾生活更便捷。”贛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指導舊改小區成立業委會600余個,成立黨支部500余個,引導黨員、志願者參與物業管理服務。對達到“有清掃保潔、有安全防范、有綠化養護、有物業維修、有停車管理”等“五有”基本物業服務標准的老舊小區,給予物業企業每月每平方米約0.3元的資金扶持。截至目前,市級財政已下達補助資金112.58萬元。
融合城市“古與今”
突出延續歷史文脈的“根與魂”,注重融合城市改造的“古與今”。贛州市對具有城市記憶的街巷肌理、重要建筑、原生樹木等歷史文化遺存應保盡保,涌現出一批富有本土韻味的特色小區。
章貢區漁灣裡小區通過業主委員會統租統管店鋪,簽約商戶140余家,日均人流量5000余人,讓昔日被遺忘的城中村成為網紅打卡點。紅杉裡小區通過流轉居民閑置建筑6400平方米,整合周邊教育、醫療、商超等資源,引入國學、文化直播、茶藝工坊等業態,為發展添活力,讓居民生活更舒心。
會昌縣依托戲劇大師賴聲川的影響力,統籌老舊小區改造和戲劇小鎮建設,打造“游學研、居業養”戲劇藝術中心。安遠縣西街壩片區定位打造民俗文化古街,保留客家民居的特色風貌,植入古玩、民宿、文創、演藝等業態,該古街成為安遠縣“兩天半旅游圈”的重要節點。(全媒體記者 徐黎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