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江西

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二〇二四媒體融合發展論壇發言摘編(四)

張景安
2024年11月13日08: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24媒體融合發展論壇“AI之夜”現場。

  2024媒體融合發展論壇分論壇“數據驅動 創新智媒業態”現場,與會嘉賓在交流。

  以上圖片均為人民網記者翁奇羽攝

  加快數據開發 創新智媒業態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主任 王欽敏

  數據作為信息時代的基礎性戰略資源,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又是賦能創新發展的先進生產力。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宏偉藍圖,對“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和“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作出重要部署。

  推進數據高效供給,驅動創新發展。推動媒體融合,可引入“智能化快車道”“人工智能+媒體”等模式。在數據加工、訓練、應用中的數據標准和質量,是提升專業化性能的關鍵。

  加快數據應用場景開發,提升服務效能。例如,推廣智能化、標准化的智媒技術,可提高拍攝、錄音、剪輯、編輯等工作的質量與效率,並實現智能集成、用戶交互、服務管理和市場分析等增值服務。

  創新智媒業態,健全數據資源開發利用體系。媒體應充分體現傳播價值、科技價值、服務價值、平台價值,創新資源開發業態,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統籌數據安全與發展,加強智媒標准化體系建設。智媒健康發展要處理好數據安全與發展的關系,構建體系化的數據庫系統、數據標准規范、數據安全分級分類,強化數據安全監測、風險識別評估等管理制度。

  拓展全球視野 促進協同創新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 張景安

  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作為數字領域的“三駕馬車”,算力、算法、數據十分關鍵。當前,各行各業都面臨數字化轉型,技術發展迅速。例如,ChatGPT 3.0公布之后,幾個月時間就升級為4.0,后者比前者效率提高了500倍。這是一個分秒必爭、日新月異,比效率、比質量的時代。

  很多創新來自跨部門、跨領域、跨地區的探索,因而要有國際化視野,還要鼓勵多學科交叉的研發體系。學校、企業、科研院所關系密切,他們能否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全球化上實現協同創新,是競爭的重點。未來的競爭,可能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集群的競爭。

  此外,我們要營造中小企業友好的環境。企業是創新的主力,中小企業十分關鍵,民營企業也是數字化創新的重要力量。我們要堅持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凝聚眾智、集聚眾力,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打造智慧屏媒 壯大主流輿論

  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吳綺敏

  15年前,人民日報社引入數字技術,研發物聯網形態新型媒體,“從0到1”打造了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作為黨報數字化發行的重要載體,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積極運用信息革命成果,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中獨具特色。如今,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廣泛布設於中央和國家機關以及全國大部分省份,並開啟了向海外延伸點位的新征程。

  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全力以赴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持續豐富“屏媒概念”,開辟“屏媒陣地”,矢志不渝提供更多更好的功能化、場景化、定制化文化和信息服務,力爭在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中交出成績優異的答卷。

  當前,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已與戶外大屏、高鐵屏、商場顯示屏、通信基站屏及IPTV電視端等多樣態屏媒伙伴開展內容共建共享,未來願攜手各方進一步拓展合作,一起形成屏媒“雁陣”,以“強傳播”優勢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讓黨和國家的好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構建傳播矩陣 擦亮文化名片

  北京市西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張曉家

  文化新質生產力為文化產業和媒體融合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北京市西城區牢牢把握“數字化、智能化、矩陣化”發展大勢,充分發揮和展示“資源優、融合深、效能足、聲量大”優勢。

  依托數量多、品質高、種類全的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演藝等業態深度融合。打造“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文化IP,持續擦亮文化名片,創建三大文化會客廳。構建“北京西城”全媒體傳播矩陣,推出《宣武門》等電視劇,舉辦了“中國大運河世界遺產‘河之端’”等品牌活動。

  接下來,西城區將注重推動數字化創新升級,形成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新力”﹔注重創新闡釋西城文化內涵,形成以IP為抓手的“融合力”﹔注重培育文化新業態新場景,擴大西城文化發展“競爭力”﹔注重多場景多模式創新傳播,持續增強國際傳播的“影響力”,激活文化新質生產力,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

  創新應用工具 驅動社會發展

  上海市城市設計與城市科學重點實驗室執行副主任 劉艷軍

  數據元素周期表,顧名思義,就是將數據要素按照一定規律拆解為更基礎、更易於理解和操作的數據元素。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對數據的地域、所屬行業、大小、時間、質量等特征進行標注,清晰地界定數據資源特征,形成能快速識別數據的“身份碼”。這是人民網旗下的人民數據團隊所做的研究。

  數據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數量,更在於其能夠產生的應用場景以及這些場景的實用性和落地性。上海市城市設計與城市科學重點實驗室與人民數據共同研究“數據反應”,即多個數據資源按照特定的處理模式進行的數據處理、計算,包括生成的數據場景。

  為了評估數據在不同場景下的反應效果,上海市城市設計與城市科學重點實驗室聯合有關單位,利用多模態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打造了數據探針模型——“Ailoud數據指南針”。

  數據反應可以輔助生成各種所需的數據要素場景,“Ailoud數據指南針”像實驗室中的精密儀器,能夠幫助我們准確評估這些場景的經濟效益、創新性及實用性。

  隨著數據元素周期表和“Ailoud數據指南針”等創新工具的不斷涌現,數據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掌握關鍵技術 打通數據壁壘

  江西報業傳媒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王少君

  數據驅動促進了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江西報業傳媒集團積極探索,打造了“南昌市大數據標注基地”,完成南昌市安義縣數據資產入表等業務,利用大數據為傳統媒體賦能。

  今年是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的第三十個年頭,媒體融合也在這個過程中穩步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想達成這一目標,需用好用足數據,熟練掌握數據分析、提煉等技術,有針對性地解決數據流通壁壘等痛點,使數據能夠在場景裡更好地應用。這不僅是主流媒體,也是社會各行各業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挖掘數據價值 推動媒體發展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 趙子忠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發生了顯著變化,市場規模快速增長。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演進,主流媒體發展出人智協同的“副駕駛”“智能體”等模式。

  發展智能媒體,要深度挖掘數據價值。無論是優化傳媒數據、創建高質量的訓練集,還是訓練大模型的基本算法和數據池,都需要專業人士投入大量精力。而對於視頻媒體,多模態應用技術仍在發展中,未來可能更多向視頻化和全媒體方向發展。如今,“智能體”已經成為面向消費者領域的重要方向,並有可能成為新興傳媒。因此,傳媒行業應加快“智能體”的開發,在智能硬件方面,要結合邊緣計算、5G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硬件產品的智能化。

  做好內容建設 講好中國故事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 周 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打造中國教育國際傳播體系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戰略性的工程,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傳播力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努力拓展陣地,做好內容建設,用好技術賦能。中國教育故事的國際傳播,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同發力。智慧屏媒作為跨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在國際傳播領域日益發揮重要作用,未來,我們願與屏媒行業開展更多積極、深度的合作,以數智技術“含金量”提升中國教育國際傳播“含新量”。

  賦能文博領域 提升游客體驗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 寧亞瑩

  2000年前,青銅文明在陝西寶雞生根發芽。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是中國第一座以青銅器命名的青銅文化專題博物館,是集中研究和展示周秦時期青銅文化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如今,智媒形式日益豐富多樣,在文化領域的體驗式傳播能力日益提升,虛擬現實、3D、魔屏等技術拓展了人們的認知空間,讓游客身臨其境。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充分運用互動顯示屏、虛擬現實體驗區以及即將入駐博物館的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提升游客體驗。期待數字技術為文物賦能,讓典雅端庄的青銅瑰寶煥發新光彩。

  整合多方資源 探索融合新路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主任、東南衛視總監 李燦宇

  融合發展是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媒體變革,媒體不僅是內容的生產傳播者,也應是創新技術的實踐者。在多年的融合傳播實踐中,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充分發揮“立足東南,面向全球”的區位優勢,整合多方媒介資源、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逐漸探索出一條融合傳播新路。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凝聚數智發展合力,不斷提升全領域傳播的有效觸達率。

  引入先進技術 助力內容生產

  開普雲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 楊春宇

  當前,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迅猛,“智能化快車道”“人工智能+媒體”等模式,在數據加工、訓練和應用中達成了新的數據標准和質量,賦予主流媒體新的發展空間。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功能持續提升,已在媒體領域得到不少應用,覆蓋選題策劃、語料優選、內容生產等環節。作為技術創新的重要成果,智慧屏媒得益於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有效賦能,將在交互式問答、內容個性化解讀等方面為用戶帶來更多新體驗、新驚喜。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