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建管並舉 糧田變良田

——贛州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紀實

2024年12月01日08:13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立冬過后,贛州市的農田裡依舊一片忙碌:數十台挖掘機正在平整耕地邊上的水溝﹔田埂邊,工人們忙著埋設供水管網。“高標准農田實現了機械化耕作和節水灌溉,比以前方便得多,我們更有信心了。”瑞金市壬田鎮中潭村種糧大戶郭水發看著連片的高標准農田,臉上滿是欣喜。

眼前這片高標准農田經過改造提升,集中連片、節水高效、穩產高產讓土地煥發出新活力。

中潭村土地的變化,正是贛州市有序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的有力見証。近年來,該市通過實施土地平整、灌排設施建設、土壤改良、農田防護等工程措施,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初步形成了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農田新格局。

高質高效推進,夯實農田根基

走進南康區唐江鎮中田村高標准農田項目現場,隻見挖掘機正在平整土地,工人們忙著修溝渠、壘田埂,寬闊的農田延伸至遠方的山腳下。

施工人員告訴筆者,施工時,先將各田塊的肥土鏟起集中堆放,平整后再將肥土平蓋到田塊上,保証改造后農田肥力。在這裡,“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准農田粗具規模。

“高標准農田就是我們種糧的底氣。沒有建設高標准農田之前,灌溉難、收割難。通過改良,用現代機械耕作,不僅節省了人工成本,還降低了生產成本。”中田村黨支部書記葉新蓬感慨道。

高標准農田建設,一頭連著糧食安全,一頭連著群眾增收,是推進鄉村振興、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舉措。南康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通過高標准農田建設,糧食產能畝均增加45公斤以上,耕地質量提升約0.5個等級。

贛州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區,耕地總體呈現“梯田多、平地少,細碎多、連片少”的特點。“我們通過凝聚多部門合力,在選址階段摸清家底,按照永久基本農田優先、群眾積極性高優先等原則,整區域推進項目建設,推動應建盡建。”贛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暉說道。目前,贛州市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449.42萬畝,推動農田“優質、集中、連片”,實現農田增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加強制度設計,創新監管模式

高標准農田建設既要設計好,更要監管好。贛州市強化全過程質量監管,全面提升建設質量,確保建一塊、成一塊。

在瑞金市壬田鎮高軒村一標段檢測現場,第三方檢測人員正在對卷尺測量水渠邊牆的厚度、取芯機抽芯法檢測灌排渠溝混凝土澆筑強度、電子回彈儀檢測灌排渠溝內壁強度等進行質量檢測。

瑞金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馬勛祺告訴筆者,在工程建設過程中,他們充分發揮“業主單位、成員單位、監理單位、鄉村、群眾”五位一體監管模式的作用,形成監管合力,強化全過程監管。項目竣工后,他們聘請第三方對項目溝渠、機耕橋、水陂等單項工程開展全方位、全過程質量檢測,確保工程質量符合規范要求。

在壬田鎮青龍村1518畝高標准農田建設現場,放眼望去,機耕道路寬闊平坦,灌排水渠縱橫相連。“這片建成的高標准農田,在建前、建中、建后的每個環節都讓農民參與進來。”青龍村黨支部書記鐘澤林手指著建設好的高標准農田說,村裡成立了由“五老”人員組成的村民理事會,從規劃設計、材料進場開始把關,協調解決矛盾糾紛,全過程監督項目工程質量。

為進一步凝聚合力,當地組織引導鄉鎮、村組和群眾共同參與項目驗收,把牢驗收關口,對驗收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到位,保証工程數量和質量。

推動科技賦能,建立智慧管護

“三分建、七分管”,建后精管細護是確保高標准農田設施長效使用和發揮效益的關鍵。

說起高標准農田管護,石城縣橫江鎮小姑村高標准農田設施巡護員吳華滔滔不絕。“修復得太及時了。”吳華介紹,當時是4月份,正值春耕,這條水源渠由於山體滑坡被沖垮,嚴重影響了下游農戶灌溉。當地立刻通過“田管家”智慧高標監管平台上報問題,不出兩天,第三方的管護隊伍就修復好了。

據了解,“田管家”智慧高標監管平台可實現對高標准農田建設、管護大數據綜合管理,通過圖表的形式清晰展示建管相關數據,構建覆蓋責任到人、監管到位的“建、管、護”機制,實現管護方案線上審查、管護軌跡線上查詢、管護過程線上監督、管護資金線上監管、管護成效線上公開。

“我們持續深化‘巡管分離’管護模式,將全縣高標准農田建設范圍內骨干工程以及田間工程整合發包給縣屬國企農林水企業開展管護,把鄉鎮、村從裁判員兼運動員角色轉變為裁判員,每村至少落實一名巡護員進行巡視,發現問題通過‘田管家’智慧高標監管平台上報,督促農林水企業及時處理,確保高標准農田真正‘高’起來,發揮最大效益。”石城縣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服務股股長陳建新說道。

針對全市高標准農田體量小、分布散,導致農田監督管護難度大、“重建輕管”等問題,贛州市堅持建管並重,以縣為主體,依托第三方技術單位開發“田管家”智慧高標監管平台,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建后管護工作。目前,該市已有18個項目縣運用“田管家”智慧高標監管平台開展建后管護,共有269.5萬畝高標准農田被納入平台進行監管,2997名管護人員登記在冊並開展日常巡查,數據賦能有效實現了管護工作有章可循、管護資金有據可查。(劉新權 潘詩鋒)

(責編:毛思遠、鄒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