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文化之光浸潤山川河流

——江西省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進景區亮點掃描

2024年12月02日08:30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青山綠水間讀萬卷書、雲谷霞光深處聽曲賞戲、熱播短劇中“打卡”熱門景點……今年以來,江西省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進景區,文旅新業態、旅游新產品頻頻涌現,讓文化之光浸潤山川河流,成為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又一亮點。

  景區閱讀 文旅新景

  從觀光到體驗,情感價值正在重塑旅游業。越來越多景區通過文化元素導入,加快激活文旅融合的一池春水,圖書館進景區便是其中一項探索。

  “瞧!‘雲端’那邊還有個書店。”近日,一名游客在廬山牯嶺街,指著前方的廬山書房欣喜地說。記者沿著他所指方向,看到坐落於叢林間的書房被雲霧纏繞,正如網友在社交平台上描繪的那樣:“半是書香半是雲”。記者走進書房,發現不少游客在此閱讀小憩。透過書房玻璃,鮮花、綠葉盡收眼底。書房主理人曾雅嫻向記者介紹,這座公益性書房於今年7月開業,位於海拔1100余米的廬山核心景區內,因常年雲霧繚繞,又被稱為“雲中書房”。開業以來,通過舉辦文化講座、沙龍,吸引了不少游客走進書房,縱享閱讀體驗。“這裡有很多關於廬山歷史、植物、文化的書籍,讓我對廬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了解。”說話間,游客李聰不斷用相機記錄書房的如畫場景。

  記者了解到,書房進景區,我省各地做法不一、各具特色。不少地方利用當地本土文化資源,在景區建公益書房,不僅豐富了游客體驗,也讓書房成為景區內的“景中景”。如萬安縣充分發揮縣圖書館“國家一級圖書館”的輻射帶動作用,在紅色羅塘、高嶺宿集等景區建設書房。高嶺宿集是遠近聞名的銀杏之鄉,書房置身於千年銀杏與萬畝竹海,猶如一顆明珠。據了解,該書房於2024年9月底竣工並對外開放,擁有藏書2500余冊,成為游客常去的“打卡點”。

  此外,寧都縣出台了建設“風景讀好”景區景點書房(咖、屋、吧)實施方案,明確了景區景點書房建設內容、標准等,通過獎補方式,引領景區景點自主建設新型文化空間。

  非遺進景區 豐富旅游體驗

  當前,越來越多非遺形成景區發展的新亮點,實現突破發展。

  以萬載為例,當地為加強瀕危劇種傳承保護與發展,組織開展瀕危劇種進景區活動,每周六晚在萬載古城展演,打造出“逛古城、看焰火、賞花燈戲”的特色文旅融合品牌,每年演出100余場,拓寬了文化供給渠道和公共文化服務受益群眾面,推動文化惠民、文化悅民。“傳統戲曲進景區,讓瀕危劇種進景區活動成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旅融合‘金招牌’。”萬載縣文化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舉措,不僅盤活了儺戲、花燈戲等現有非遺資源,還讓瀕危劇種重新煥發生機。

  萬載推進非遺進景區做法並非個案。在景德鎮,非遺與景區的融合愈發明顯,如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明清御窯風火窯復燒點火系列非遺活動,可讓游客一覽瓷器從點火儀式到復燒的全過程﹔在新余,夏布繡、花鼓戲、分宜版畫、昌坊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游客研學體驗,非遺大集、非遺展演、非遺晚會等系列文化活動,推動非遺保護與產業發展、與旅游經濟深度融合。在萬安,百嘉老街、田北畫村等景區設立贛劇表演體驗區、文創產品展示區及古戲台等非遺項目展示區,激發旅游活力,豐富旅游體驗,讓游客在欣賞古街文化的同時,切身感受傳統戲曲的魅力,增強旅游體驗和文化內涵。

  業態創新 釋放動能

  江西省文化資源豐富,如何將這些文化資源融入旅游目的地,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符號?各地正在探索新做法。

  記者注意到,在推進文化進景區的實踐中,我省尤其注重文旅業態拓展創新,比如抓住微短劇的“風口”,積極響應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關於開展“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的通知》要求,推進“微短劇+文旅”的本土化實踐,一批題材新穎、質量較好、融合度高的微短劇備受關注,如以三清山場景元素取景的《世另我》、展現吉州窯傳統制瓷工藝的《浮生一夢》、反映海昏侯歷史的《海昏行》等微短劇,展現秀美風景和厚重歷史文化元素,帶動不少年輕游客“跟著短劇去旅行”。

  文化作為旅游的靈魂,在旅游業態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業態的創新賦予了文旅融合全新的內涵。前不久,新余推出黑神話悟空巡游、山海傳說巡游劇目、火壺表演等前沿業態20余項,並策劃“電廠喜事”“復古年代秀”等演藝活動,為游客創造了嶄新的深度體驗場景,有效延長了游客在景區參觀停留時間。新余的做法是我省文旅融合中業態創新的縮影。當前,我省正在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延伸文化和旅游體驗鏈,以更高品質的公共文化資源釋放文旅融合新潛能。下一步,我省將進一步推進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融合發展,深化“公共文化場館+旅游服務”試點工作,推動有條件的公共文化設施申報國家A級旅游景區,走進景區景點舉辦富有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舉辦“跟著詩詞游江西”活動,讓承載贛鄱文化的詩詞歌賦引領游客暢游江西,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全媒體記者 曾悅之)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