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3年初至今,已建成並運營的小劇場數量超過40家
南昌小劇場緣何叫好又叫座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從南昌方言文化節到健康脫口秀大賽,再到青年喜劇展演,小劇場演出以其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贏得了南昌市民和游客青睞。近年來,南昌的小劇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城市文化生態中一道亮麗風景線。這些劇場盡管沒有絢麗的燈光和舞台效果,各方面條件也相對簡單,卻有著極高的熱度和人氣。小劇場究竟為何能叫好又叫座呢?
火熱“出圈”,文娛有了新去處
日前,記者走進南昌備受關注的“一支麥”小劇場,感受其獨特的魅力。一進入劇場,簡潔而溫馨的氛圍扑面而來。
演員們用地道的南昌話和貼近生活的段子,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的脫口秀表演。他們的段子不僅取材於南昌本地生活,還蘊含著對城市變遷的深刻洞察。台上,演員們妙語連珠﹔台下,觀眾們的笑聲和掌聲此起彼伏。
年輕白領小李告訴記者:“這裡的演出形式非常新穎,演員們用幽默的方式講述南昌的故事,讓我更加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小劇場的觀眾不僅有本地市民,還有不少外地游客。這些游客表示,雖然聽不懂南昌話,但通過演員的表演和字幕,依然能夠感受到南昌文化的獨特魅力。這種形式的演出特別有趣,讓他們對南昌有了更深的印象。
“一支麥”小劇場只是南昌眾多小劇場品牌之一。近年來,南昌本土的小劇場品牌競相涌現,“開懷喜劇”“南脫喜劇”等嶄露頭角。這些品牌各具特色,有的注重傳統藝術的傳承,有的注重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據當地文旅部門統計,從2023年初至今,南昌已建成並運營的小劇場數量超過40家。它們或隱匿於歷史街區的一隅,古朴典雅的建筑風格與濃厚的文化氛圍相得益彰﹔或矗立於現代都市的繁華之中,時尚前衛的裝修風格與快節奏的城市生活相互呼應。這些小劇場不僅成為市民和游客文化娛樂的新地標,更成為南昌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見証。
抓住“風口”,機遇與挑戰並存
近年來,南昌憑借其獨特的城市魅力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成為備受矚目的“網紅城市”。這股熱潮不僅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紛至沓來,也激發了本地文化產業的活力,其中小劇場行業尤為顯著。
事實上,南昌小劇場文化並非最近才流行起來。早在上世紀90年代,憑借相聲《南腔北調》成名的小筱貴林,打造了每周六場場爆滿的貴林社。貴林社作為南昌相聲藝術的代表,不僅保留了傳統相聲的精髓,還不斷創新,推出了許多符合現代觀眾審美的作品,為南昌小劇場文化的發展樹立了榜樣。
方譯敏是南昌“開懷喜劇”的主理人,她選擇從成都來到南昌,看中的是南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以及文娛市場尚未飽和的機遇。為了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觀看體驗,“開懷喜劇”從成立之初就招募與培養脫口秀演員。她堅信,普通人也可以成為一名喜劇演員,而開放麥則是喜劇練功房、段子試練場。
機遇與挑戰並存。小劇場的演出場次大多集中在周末,導致場地在非周末時段常常處於閑置狀態。面對這一挑戰,小劇場運營者們展現出極高的靈活性和創新精神,通過舉辦工作坊、藝術展覽、小型音樂會等活動,在增強與社區互動的同時,拓寬收入來源。
如今,越來越多小劇場創作團隊嘗試借助社交媒體、資訊平台宣傳推廣小劇場,並通過這些平台捕捉社會熱點話題,與觀眾建立緊密的互動關系,及時將這些元素融入創作,不斷調整和優化劇目內容,確保每一次演出都能貼近觀眾,引發共鳴。此外,不少團隊還通過線上直播、幕后揭秘、演員訪談等方式,增加觀眾對劇目創作的參與感和期待值,進一步提升了小劇場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打造新的城市文化IP
前不久,新建區多部門聯合舉辦了以南昌方言為主題的脫口秀賽事、“南昌話·說新建”等小劇場活動,吸引了眾多熱愛南昌方言和南昌本土文化的市民和游客參與。
政府層面對此類小劇場活動的重視,展示了南昌在深度構建與優化城市文化生態方面的決心。主辦方表示,通過小劇場這一平台,不僅讓方言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煥發新的生機,更讓城市文化特色得到進一步彰顯。
小劇場不僅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帶動了周邊商業的繁榮。以小劇場為核心,南昌正逐步構建起一批集演藝、餐飲、購物、休閑於一體的文化消費綜合體。如位於東湖區的東湖意庫文創園,以小劇場為特色,吸引了眾多餐飲、購物、藝術展覽等業態入駐,成為南昌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費新熱點。位於青山湖區的699文化創意園則以小劇場為軸心,發展創意市集、藝術畫廊等多元文化業態,成為市民和游客的新寵。
小劇場的建設,遠非單純的基礎設施堆砌,而是城市文化生態深度構建與優化的重要一環。江西財經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副教授李霜分析認為,這些小而美的劇場空間,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連接演員與觀眾、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本土特色與國際視野的橋梁。同時,小劇場的建設與發展,對於增強市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全媒體記者 康春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