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鍍金
——萍鄉市湘東區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觀察
冬日暖陽下,穿行於萍鄉市湘東區山村林地,處處可聞清脆的鳥鳴聲,棲息於林中的白鷺不時振翅群起,在林子上空盤旋飛舞,描繪出一幅動靜相宜的美妙畫卷。
湘東區素有“贛西門戶”之稱,山地、丘陵多,森林覆蓋面積達69.85%。近年來,該區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通過將碎片化的小山整成大山、發展林下經濟、組建合作社聯農帶農等方式,讓林地、勞動力、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綠色發展新路,為青山鍍上一層厚厚的金色。如今,湘東區集體林面積達86.25萬畝、森林蓄積量達81.6萬立方米、集體林地畝均產出達2780元,分別比林改前增長了15.07%、2.83%、16.32%。
小山變大山
規模經營提質增效
霜降節氣后,湘東區8萬畝的油茶林進入採摘季。在東橋鎮長塘村,紅中帶紫的油茶果壓彎了枝頭,種植大戶朱達和忙著指揮工人採摘、裝筐。
“經過專家測產,鮮果畝產量預計達800公斤以上。”朱達和告訴記者,今年純利潤大概50萬元。
2012年冬,朱達和從20戶村民手中流轉500畝林地用來種植油茶。三年后,油茶樹挂果,第五年開始採摘,第七年迎來豐產。“不出意外,往后都是豐產。”朱達和介紹,油茶樹壽命長,管護得好的話,可保50年到80年的高產。
長塘村這塊曾經一毛不值的殘次林,如今成了金山銀山。
“然而,十余年前,郁郁蔥蔥的山林帶來的經濟效益並不大。”湘東區林業局局長李寨萍介紹,林權分散到戶后,一方面,由於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導致管護不到位﹔另一方面,農戶缺乏資金投入,使得林地長期處於低產低效狀態。粗放型管理導致農戶有了林權,卻沒有增加收入,給林業資源造成浪費。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帶來一系列好政策,我很看好這個綠色產業。”在東橋鎮草市村,油茶種植大戶文炎盤算了一番:油茶種植補貼、林地適度規模獎補、中藥材種植補貼……自從流轉林地以來,他享受到的政府補貼還真不少,尤其是鄉村振興銜接資金近300萬元,由區農業發展公司代持入股,分紅后返回資金池,循環支持更多林農參與林業發展。
為解決林地碎片化和綜合效益不高的問題,近年來,湘東區接二連三配套出台扶持政策,並通過整合鄉村振興、農業發展項目資金,引導大戶、企業等社會力量投入林業生產,積極穩妥推動林地適度規模經營,全區累計實施林地流轉面積10萬余畝。
流轉的林地部分是疏林地、灌木地,通過流轉,林地得到長期專業管護,發展成為生態林、經濟林、用材林,形成規模以上的油茶、紅梨、臍橙、蜜柚等特色種植基地,每畝林地產出達2700余元。
林上到林下
特色產業欣欣向榮
同樣是種油茶樹,與朱達和在5年后才獲得收益不同的是,文炎在去年開春種下的油茶,當年6月就開始產生收益,到今年便有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原來,文炎在油茶林裡還套種了藤茶,草本科的藤茶生長周期短,種下去3個月就進入採摘期,到次年開春豐產,每年的採摘期長達6個月,且一次種植后可以多年採摘。
“油茶下套種藤茶,每畝地至少增收2000元。”文炎介紹,目前基地已形成藤茶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年產值達300多萬元,還為當地90多戶村民提供就業機會。
“要讓林地獲得更大的產出,重點還在林下經濟。”李寨萍說。
在森林覆蓋率達89.65%的白竺鄉,林業大戶張玉福流轉4000余畝竹林,一手抓竹林低改、竹筍兩用,提升經濟林的畝產效益﹔一手抓林下經濟,通過種植草珊瑚、崗梅、紅豆杉等中藥材,提高林地的經營效益。“一噸崗梅市場價2600元左右,莖收割了,根來年又發苗。”張玉福估算,5年后中藥材總價值可達600萬元以上。
白竺鄉大豐村是省級森林康養基地,企業主羅和平憑借山上桐花、竹海這些自然景觀,打造以休閑旅游為主的哎馬樂園,每年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吸納100余名村民就業。廣寒寨鄉的江山、官溪等山村則圍繞高山上的金縷梅、映山紅等旅游資源,建設森林戶外露營地、體育公園、山地跑道等旅游產品。1至11月,湘東區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產值達7000余萬元。
通過“林業+”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湘東區發展中藥材、藤茶等林業產業10余萬畝,並帶動這些產業鏈式延伸,向著中醫藥改革先行區、油脂生產大區、全域生態旅游區等邁進。
大手拉小手
聯農帶農穩步增收
如何檢驗深化林改取得的實效?那就是讓群眾獲取更大利益,讓他們的獲得感成為推動林改工作的內生動力。
連日來,忙完了農田收割,在排上鎮山田村的幾古組、中間屋組、鐵沙組,村民們又在山上忙開了,為去年冬天種下的千畝油茶施肥。
“村民們都很積極。”山田村黨支部書記段文輝介紹,去年底,村委會成立股份制經濟合作社,135戶農戶以林權入股。前期挖山、購買幼苗、栽種等基礎工作由合作社負責,后期的除草、施肥、採摘等管理工作由股民負責。另外,合作社還承擔對接專家技術指導、茶油加工銷售。
“得空除除草、施肥,順手就做了。”村民何春國說,最吸引農戶入股的還是“二八”分成,農戶佔比“八”的收益,這意味著5年后,他們那些曾經“無用”的小山林將成為可持續的“金飯碗”。
林權變股權,林農變股東。引導林農帶山入股,與企業、合作社、國有林場等經營主體抱團,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方式,促進小農戶與發展現代林業有機銜接,讓小農戶更好地融入大市場。
去冬今春,五峰國有林場在臘市鎮明塘村流轉林地1500畝種植高產油茶,建成國有林場之外的社會林場。之后,林場又在該鎮鳳凰村流轉林地4000余畝,打造了一個集藥材種植、生態研學、森林康養、藥材加工等於一體的中醫藥產業園。
“跟林場合作,不用擔心資金和技術,村民心裡踏實。”五峰國有林場負責人劉樹華說,林場跟村民“牽手”,受益的不只是村民,林場也因此很好地擴大了造林面積,提高了林地畝均蓄積量。
湘東區積極推行“村集體+村民”“國有林場+村民”“國有林場+村”等多種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村民林業生產的積極性。截至目前,該區通過“大手拉小手”的合作方式,共培育生態林、經濟林15萬畝,發展林下經濟2.5萬畝,建成鄉村振興、中醫藥兩個林業產業示范園,解決就業崗位1萬余個,帶動群眾穩步增收。(朱煥榮 全媒體記者 邱 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