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江西歷時近五年努力,白鶴“口糧”種源培育取得關鍵性突破

鄱陽湖首次移栽刺苦草試點成功

2024年12月04日08:30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11月25日,記者從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鄱保局)獲悉:“鄱陽湖鶴類食源性水生植物種源培育及物種恢復項目”(以下簡稱種源培育項目)取得關鍵性突破——刺苦草首次被移栽至鄱陽湖試點成功,標志著在鄱陽湖人工恢復刺苦草種群成為現實,為后期鄱陽湖沉水植被恢復及濕地生態修復打下基礎。

  近年來,高溫干旱等極端氣候使得鄱陽湖沉水植被退化顯著,白鶴等依賴沉水植被塊莖越冬的珍稀候鳥食物短缺,不斷涌入農田及藕塘覓食,引發業界擔憂。為讓白鶴回歸自然湖泊棲息,2020年起,鄱保局、國際鶴類基金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湖北秀湖植物園有限公司共同開展種源培育項目研究,經歷了種源品種確認、漁業資源入侵、高溫干旱、外來物種入侵等多重考驗,今年已是第五個年頭。

  “一顆、兩顆、三顆……”11月21日,在鄱陽湖的重要碟形湖常湖池內,鄱保局工作人員打撈刺苦草上岸,並認真數著其新發的冬芽。

  “冬芽是白鶴的‘口糧’。當天採樣顯示,移栽后的刺苦草不僅存活了,而且大多數植株生長顯著,我們在不少植株下採集到冬芽。最終成效評估表明,平均每平方米刺苦草生長密度達165株,而移栽前每平方米為40株。”鄱保局四級調研員羅浩稱,人工培育的刺苦草種源,此前在南昌市新建區昌邑鄉昌北村一處實驗池塘生長,今年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全球環境基金(GEF)江西省濕地保護區體系示范項目的支持下,首次移栽至鄱陽湖水域並取得成功,這表明採用的種源培育、圍隔管理和拋投(扦插)等多項技術一體化應用可行,能為后期鄱陽湖沉水植被恢復提供技術支撐。

  “刺苦草培育從實驗池塘走向鄱陽湖,是檢驗成果能否復制的關鍵一步。試點區域水質變得更清、更透明了,我們探索了一條恢復鄱陽湖濕地生態的技術路徑。該培育技術目前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初審,進入公示階段。”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全球環境基金(GEF)江西省濕地保護區體系示范項目監測評估專員歐陽峰說。

  “本次移栽成功,証明在鄱陽湖夏季高水位之后移栽刺苦草,是可以搶救性恢復一些白鶴食物的。”國際鶴類基金會東亞項目主任於倩表示,基金會將和鄱保局繼續合作,選擇鄱陽湖其他碟形湖持續探索刺苦草培育技術,力爭取得修復鄱陽湖越冬候鳥天然棲息地的更大突破。 (全媒體記者楊碧玉)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