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在婺源,有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他們開辦實驗室、保護生物多樣性、助力鄉村振興——

在“最美鄉村”玩轉自然科普教育

2024年12月04日08:31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顯微鏡下這些會動的就是微生物嗎?”“微生物是小魚小蝦的食物嗎?”“是的,同學們,盡管微生物如此微小,卻對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在婺源縣珍珠山鄉中心小學教室裡,孩子們紛紛舉手,向講台上的大哥哥大姐姐提問。

  對於孩子們來說,這節課有些特殊。這群大哥哥大姐姐來自縣裡一所以著名生物學家卡爾·馮·林奈命名的自然教育科普機構——林奈實驗室。

  林奈實驗室是個“網紅”實驗室。這裡聚集了一群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等高校的博士和碩士畢業生。他們扎根鄉村,用“Z世代”的方式玩轉自然科普教育。

  因為熱愛——“在山河草木中匍匐前行”

  走進實驗室,一本一人多高的《婺源生物物種名錄》豎立在牆角,可以隨手翻閱。它收錄了婺源所有已被發現命名的生物物種,是實驗室成員用了數年時間,走遍婺源的山村、溪流、溶洞和密林調查得來的。很多來參觀的本地人很驚訝,婺源的生物多樣性如此豐富。

  “提起婺源,人們會想到梯田、花海。其實,這裡也是2400余種高等植物和120余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生存的家園。”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攻讀植物學碩士學位的劉芝龍,來到妻子王煊妮的老家婺源,他被這裡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吸引了。2018年,劉芝龍博士畢業后,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植物學碩士畢業的妻子王煊妮、中國科學院大學動物學碩士畢業的郭維,攜手創建了林奈實驗室。

  “在當今時代,人與自然間的和諧共處尤為重要,需要有一群具備科研實力的人投身科普事業。”劉芝龍感慨道,“我去過很多美麗的地方,也有機會留在繁華的城市,但我認為鄉村是開展自然科普教育的廣闊天地。”

  從創建開始,實驗室就吸引著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不斷加入,現在已經有了一支由20名“90后”“00后”組成的專業團隊。

  實驗室共有3層樓,有上百種水生生物,1個森林報告廳、3個自然教室、3個自然科學實驗室、1個標本室,戶外還有1個婺源本土蝴蝶保育花園。實驗室裡幾乎所有展陳、科研對象都來源於大自然這座寶庫。6年來,實驗室成員探訪了婺源數百個自然村,對動植物資源進行調查,積累了1萬多份生物照片、影像資料。

  “在實驗室‘渾水摸魚’,在野地裡‘撒潑打滾’,在山河草木中匍匐前行卻內心充盈。”林奈實驗室這樣在社交平台寫下自我介紹。

  小目標——“在科學和公眾之間搭座橋”

  深秋的夜晚,在實驗室的森林報告廳,林奈實驗室技術負責人郭維講了一堂《哺乳類的情感和理性》公益科普講座。

  “實驗室的公益科普課很有趣,孩子非常喜歡,就是聽課名額難搶,每次都‘秒光’。”一名家長說。

  如何把原本艱深晦澀的科學知識講得妙趣橫生?“創意是最燒腦的,反復修改是常態。”郭維說,自然教育在於讓公眾了解大自然的美好與慷慨,讓大家願意走近、關注、保護大自然。實驗室對自然教育進行本土化嘗試,研發了68套自然教育課程,既讓人學到知識,又要讓人感到快樂。

  “在科學和公眾之間搭座橋。”實驗室成員周雨陽這樣給自己定位,“我覺得自然科普教育是一份很有意義的職業,能夠喚醒人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

  10月26日,周六。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岸邊,林奈實驗室組織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黃花大作戰”公益活動。“快看,這邊有一簇,我們按照老師剛剛教的方法,將它們物理清除。”孩子們了解入侵生物加拿大一枝黃花的危害后,踴躍“請戰”,家長們也紛紛加入。

  實驗室把婺源變成自然教育的大課堂,這片土地就是他們的大教室,孩子們每次都能“玩到飛起”。

  這幾年,實驗室被授予“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第四批全國自然教育學校”等稱號,獲得了江西林業科普獎等獎項。2023年,實驗室實現了第一個小目標——在婺源開展1萬人次公益科普活動。2024年,實驗室開始朝著第二個小目標進軍,在婺源開展100場村小公益自然教育活動。

  很多人會問劉芝龍,實驗室做公益科普,費用從哪來?“我們開展公益活動的全部費用都由實驗室營收中列支。”實驗室利用寒暑假舉辦自然科考營、研學游,其間賺取的收益貼補公益。劉芝龍說,在林奈實驗室的規劃裡,70%的盈利用來做公益。

  村民說——“好生態能帶來好生意”

  “林奈實驗室來了后,村裡人氣旺了,我的民宿生意也被帶火了。”大鄣山鄉通源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庄四周有很多溶洞。在村裡開辦民宿的畢旺開,實驗室成員親切地叫他畢哥。

  畢哥說,這群年輕人玩的內容,和其他旅行團不一樣。每年暑假,實驗室都會來村裡開辦自然科考營。他們帶著孩子們在峽谷觀察夜行性動物的行為,在溶洞了解喀斯特洞穴生物的節律,為無家可歸的鳥兒制作人工巢箱,教孩子怎樣和大自然友好相處。

  科考營的到來,給村子聚了人氣、生了財氣,民宿、農家樂等隨之發展起來。不止是通源村,實驗室還在全縣8個自然村開辦科考營,他們每到一處,還會開發民俗課程、整治村庄環境,激活一個個古老的村落。這些年來,累計為村民帶來直接收益近200萬元。

  生態環保意識的培養,往往就是這樣自然而然的過程。

  在實驗室的影響下,村民對自己世代生活的環境有了新的認識。“就拿蛇來說,以往,村民看到蛇會本能地懼怕,去打蛇。現在不會了,因為蛇也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畢哥說,村裡的人現在都懂得一個道理——好生態能帶來好生意。

  “經常會有村民、孩子拿著不認識的植物照片來問我們是什麼,或者帶著受傷的小動物來找我們救治。”實驗室成員李雨說,實驗室也承擔了婺源縣部分野生動物的臨時救助工作。現在,很多村子自發組織了生態巡護隊,村民和實驗室間的聯動也多了起來。

  “接下來,實驗室會和鄉村進行深度融合。”在劉芝龍對實驗室的規劃中,他們會把林奈實驗室的衛星實驗室建到鄉村,更好地挖掘鄉村資源,將生態產品進行可持續轉化,給大家帶來更多收益。(李 芳)

(責編:邱燁、鄒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