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空間實現文化傳承與發展
以數字技術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有的放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當前,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深刻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呈現形態,使其獲得一種全新的文化表現力和創造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數字技術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在數字空間實現文化傳承與發展,對於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強化思想價值引領。基於數字技術所形成的數字空間,有效拓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賡續場域,但也存在著片面化理解、娛樂化解讀等現象。因此,以數字技術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強化數字空間的思想價值引領。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堅持文化傳播與品牌塑造並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耦合,擴大文化產品供給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引導人民群眾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加大具有中華文明標識功能的文化要素的數字化傳播力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讓世界更好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認識新時代的中國。
豐富數字敘事表達。基於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是提升文化生產力的重要方式。這一方式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發展趨勢,在文化的可述與技術的可塑融合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5000多年來中華文明演進歷程中中國人的智慧結晶,具有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意涵。運用數字技術,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數字記錄、數字還原、數字勘測、數字集成,形成信息化聚合、數字化管理,有利於提升文化可及性,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借助數字化平台的統籌與整合能力,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敘事表達,通過打造文學、藝術、影視、展覽、游戲等各類數字文化產品,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字空間的內容創新轉化。同時,依托不同媒介平台的敘事方式,利用跨媒介敘事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樣的呈現形式,實現同一文本的不同演繹,構建相互協同的敘事系統,增強文化多元體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推動多元主體參與。從文化產生發展的歷程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不同歷史時期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具有文化創造力的中國人民所創造的文化形態的集合,體現了一定歷史條件下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及其文化表達。文化發展的不竭源泉是人的文化創造力。當前,數字技術發展催生了新的文化生產主體與消費群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場域,要以現實的人為邏輯前提,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數字空間進行文化生產的主體作用,推動更多人接媒觸網的能力,以“文化生產者”的姿態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開發。比如,通過名師直播講解古詩詞、非遺傳承人進駐短視頻平台等方式,建立起一個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相互交融的、富有視聽沖擊的空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青年一代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數字原住民”,要進一步激發青年群體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使他們成為以數字技術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創意、制作、營銷的文化生產主體和文化產品消費主體,凝聚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春力量。
(作者單位分別為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銅陵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