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解碼銅產業新賽道

——來自江西省銅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觀察與思考

2024年12月25日08:26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銅產業是江西工業一張響當當的名片。2013年至今,全省銅材產量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位。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銅產業規上企業營收、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9.1%、50.5%。12月9日,江西印發《關於支持打造國家級銅基新材料集群促進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從4方面提出了10條具體舉措,支持建設國家級乃至世界級銅基新材料集群。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持續演進,對江西省銅產業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引領我國銅工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江西銅產業如何向“新”而行?近日,記者奔赴一線銅企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尋求答案。

  傳統優勢產業如何“輕裝上陣”?

  數字化轉型,解鎖向“新”密碼

  走進位於鷹潭市余江區的江西保太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磷銅球生產車間,隻見機械臂上下飛舞,自動研磨拋光、自動清洗、自動稱重、自動包裝、機器人碼垛等流程一氣呵成。

  在這裡,一系列“無人”科技讓傳統制造實現華麗轉身。“我們銅產品的回收、加工、銷售、物流、能耗等大數據分析模塊,都集成在保太雲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平台。”保太集團辦公室主任趙梓含說,通過工業互聯網平台智能聯通數字孿生平台,工廠已對上游2萬多家供應商送貨流程進行統籌管理,並將所有部門及工廠數據打通,實現了所有環節數據透明、工藝可控、結果可追、交付准時。

  如今,保太集團大門外,一排排等待入場的貨車井然有序停放路旁。供應商隻需通過小程序知悉交易數據,交易價格則自動結算,大大減少過去銅回收的人力、物力。

  和保太集團一樣,我省眾多銅企結合產業特點,在降本、增效、提質方面推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走出各具特色的“數字+實體經濟”結合之路。

  12月20日,在位於貴溪經開區的江西雲泰銅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將一捆捆排列整齊的高精度LED黃銅帶打包,准備發往客戶。

  “數字化改造把企業很多復雜的流程變簡單了。”雲泰銅業常務副總經理孫鋒說,公司採用MES、ERP系統,實現採購、生產、銷售、物流等全流程追溯管理,關鍵工序、設備與企業管理、生產數據做到了共享。

  “原來的人工排產變成了自動排產、‘跑冒滴漏’情況沒法及時發現變成了實時手機預警、大型設備的手動查詢保養周期變成了手機自動提醒……我們省時省力省心,資源和能源利用率均提升15%以上。”孫鋒說,僅機電班組維修人員的減少,一年就可為公司節約成本40萬元以上。同時,通過大數據查詢,發現設備故障時間也大幅縮短。

  江西中易微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人機協同作業,節約人工成本30%﹔江西鑫鉑瑞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高速相機自動“抓”產品缺陷,產品一致性提高10%……

  “這都是銅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有色工業處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省積極開展銅產業數字化轉型評估診斷,分層分級整體推動,目前已構建“龍頭企業帶動、領航企業示范、中小企業上平台”的銅產業數字化轉型生態圈。目前,全省已建有工業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場景)18家、省級智能制造標杆企業18家。

  銅產業屬於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產業數字化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然而,我省銅產業仍有約40%的中小企業未完成數字化改造。同時,記者注意到,我省銅企主要分布在採選、冶煉及中低端產品加工方面,數字化改造投入較大、設備改造的難度也較大。

  “有些設備要進行數字化改造,還不如推倒重建,因為投入太大。”採訪中,一名企業負責人坦言。數字化改造是流程再造、人崗相適的過程,多個系統需要打通,企業擔心短時間內改造不成,反而耽誤了生產。

  如何打造銅企核心競爭力?

  突破關鍵技術,緊握向“新”鑰匙

  熔鑄、銑面、行星軋制、盤拉,在江西耐樂銅業有限公司銅管生產車間,全自動化生產線有序運轉。在機床碰撞的乒乒乓乓聲中,一圈圈金色的管坯變成一摞摞銅管,“走”下生產線。

  銅管越做越小,利潤卻越來越高。在“世界銅都”鷹潭,耐樂銅業的銅管近年來火爆“出圈”——佔據3C領域全球近六成份額,創造20多億元的年產值。

  為什麼是耐樂銅業?它的獨門絕技是什麼?原來,該公司與江西理工大學先進銅產業學院朱志雲團隊攜手攻關,歷時6年生產出的高純超低氧精密銅管,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團隊研發的“超低氧分體式水平連鑄法”取代了國外的“真空法”,使成本降至原來的八分之一,產量卻提高了近30倍。

  “正是這項獨門絕技,讓公司從空調制冷銅管的‘內卷’市場邁入藍海市場,銅管加工費至少提高了6倍。”耐樂銅業總工程師馬力笑著說,目前公司已在全球細分賽道有一定市場地位,並和世界領先的后端應用企業客戶形成了協同研發模式。“這意味著,我們融入了全球頂尖產業鏈。”

  獨門絕技是銅企向“新”的不二法寶。江西康成特導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超細銅合金導體線直徑隻有頭發絲的六分之一,那麼,它又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加強自主創新,實現了國外技術的國產化替代。”康成技術總監朱明彪告訴記者,當時公司從國外隻買到了這項技術的半成品,技術人員潛心研究大半年,才發現其中奧秘,但生產設備不知從何而來。

  朱明彪和同事絞盡腦汁,找到國外的設備生產廠家,買回設備后發現生產不穩定。“從0到1的過程太煎熬了。我們沒有借鑒,摸著石頭過河,小心翼翼卻又必須邁開腳步。”朱明彪說,產品合格的標准是什麼,要達到何種性能,他們心裡沒底,壓力很大。那些天他們天天做實驗,幾乎每天都要經歷“失敗、總結、再來”三部曲。從小試到中試,再從中試到量產……整整5年過去了,終於在2022年,他們攻克技術和設備難題,公司銅產品加工費一下躍升100多倍,不禁讓人感嘆科技創新的力量。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在行業內獨佔鰲頭。

  “耐樂、康成在細分賽道有核心競爭力,且研發切入了產業最前端。兩家企業要麼和頭部終端企業形成協同研發模式,要麼獨辟蹊徑,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南昌大學國際材料創新研究院院長唐建成說,銅管行業持續迭代,但耐樂最多半年就有新產品出來。即使現在市場行情不好,耐樂也在穩步上升,靠的就是核心競爭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近年來,我省銅產業的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

  冶煉端,江銅集團貴溪冶煉廠的閃速熔煉、艾薩法電解精煉技術世界領先,銅冶煉綜合回收率、噸銅綜合能耗等多項指標全球領先。

  加工端,高品質銅合金線坯及超微細電子線制備成套技術等一大批關鍵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今年8月,由江西理工大學牽頭,江銅集團等12家企業參與的江西省先進銅功能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在鷹潭成立,力爭3年攻克10至12項“卡脖子”技術,申報國家發明專利80至100項,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然而,全省多數銅企研發能力較弱,投入不大。”唐建成說,全省銅產業缺乏對未來兩三年內前瞻性產品的科研攻關。銅產業技術研發也分階段,有的企業研發的產品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實現量產,而對眼下更受市場青睞的產品沒有研發,難有競爭力。

  省科學院郭軍力博士表示,時不時出現“卡脖子”問題,原因在於我們對銅材料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還不足,未能實現新技術引領。要想改變,需要在技術探索、儲備、應用各個階段,得到資金、政策等各種支持。

  未來新賽道在哪裡?

  超前布局銅基新材料,搶佔制高點

  未來材料是我省銅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

  “發展未來材料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基於現有產業基礎,圍繞‘現有材料未來化’,實現新型生產工藝的重大突破,或實現更多‘未來材料+’的應用。”江西理工大學楊牧南博士表示。

  我省銅產業發展未來材料,主要以銅基新材料為主,包括開發高精度電子銅帶、高性能高精度銅合金絲線材、高密度封裝覆銅板、超薄型高性能電解銅箔、高品質超細導電銅合金線等。

  為此,雲泰銅業新成立了江西雲盛新材料有限公司,立足於開發高精度電子銅帶等未來市場前景廣闊的產品。“我們採用的工藝和設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計劃2025年4月調試生產,達產達標后每年將新增銷售收入40億元。”孫鋒說。

  超薄型高性能電解銅箔的核心技術,主要體現為厚度、單位面積質量、抗拉強度等技術指標。針對挑戰,鑫鉑瑞深度參與關鍵設備研發,優選比表面積大、純度高的2.6毫米軟態銅線為原材料,通過公司獲國際專利的低溫溶銅技術,結合數值模擬結果,得到均一、穩定、潔淨的電解液。如今,鑫鉑瑞不僅掌握4.5微米高抗銅箔、4.5微米高延銅箔的批量生產技術,還能滿足3.5微米鋰電銅箔小批量生產要求。“產品已進入國內頭部企業供應鏈,今年底有望打入國際市場。”鑫鉑瑞總經理陳曉東表示。

  作為中國銅業的領軍企業,江銅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江銅將充分用好兩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以銅產業創新聯合體為載體,聚焦銅基新材料、銅加工產品升級等方面開展科研攻關,通過加強跨區域、多平台交流,重點推動銅基新材料關鍵技術的合作及產業化進程。

  “發展未來材料,我省還存在著發展重點不明晰、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等共性問題。”江西理工大學副教授劉鬆彬說,應構建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提供成果轉化服務和產業資源對接支持,讓更多有市場前景的未來材料實驗室階段成果,盡快走向市場。

  “目前我省銅基新材料集群效應不明顯、企業多而不強,且集群內企業間協作和融合度有待提高 。”郭軍力表示,多數銅企在高端銅基新材料的創新設計、應用推廣方面還存在不足,難以滿足高端市場需求。我省應疏通產業鏈堵點、難點和痛點,以“鏈”謀變、以“鏈”圖強,合理規劃、布局銅基新材料未來的發展業態。

  鷹潭高新區科技和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稱,圍繞銅加工端應用端兩個方向,他們正在改造提升現有銅企業工藝、技術、設備,重點發展銅基新材料延鏈、補鏈、強鏈項目,實施了強基韌鏈、協同發展等五大行動,全面提升銅基新材料產業發展水平。

  銅基新材料是未來能源、未來顯示、未來航空等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材料。專家分析認為,目前,我省缺乏未來產業對銅基新材料需求的研究,以及五年后、十年后銅產業發展趨勢的研究等﹔我們還需要建立人才配套體系,以進一步通過科技創新持續推動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有色工業處負責人表示,我省將支持鷹潭市聯合大院大所共建有色金屬結構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先進金屬材料贛江實驗室,並以園區為試點,建設未來材料產業培育先導示范區。同時,全省將搭建科技項目孵化平台,發展中試工程技術與裝備,探索建立“銅產業大腦”,推進AI大模型應用,推進環保銅合金、稀土銅鐵合金等先進銅功能材料生產關鍵技術及品種研發,不斷延伸發展“電解銅-銅帶、銅箔、銅線(杆)、銅管、銅合金-銅基功能性材料/結構性材料”產業鏈,助力銅產業搶佔全國乃至全球未來產業制高點。

  銅產業的嶄新未來,正漸行漸近。

  ●專家觀點

  江西理工大學先進銅產業學院院長 肖翔鵬

  我省是全國最大的銅冶煉、銅加工基地,生產11大類近1000個規格的銅材,現已形成較為完備的閉環產業鏈,建成了採選、冶煉、加工、研發、檢測等“八位一體”的現代銅產業體系。多年來,我省充分發揮資源稟賦、戰略腹地、產業基礎優勢,堅持把銅產業作為優勢主導產業重點推進,已建成省級重點產業集群8個,銅產業省內上下游配套率達64.2%。

  當前,我省銅產業還存在三方面問題:上市公司偏少,高精尖的銅產品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性生產設備的研發欠缺﹔后端的應用企業不多,整個產業鏈沒有形成上中下游的研發同步。我省企業應選准並專注細分賽道,力求形成核心競爭力。全省銅產業產、學、研、用四端,要形成從研發到生產、再到應用的全鏈條研發。銅企應以深度參與應用端研發,倒逼前端生產研發,同時要緊跟國家戰略,擴大銅產品市場應用,才能加速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

  ●相關鏈接

  依據《關於支持打造國家級銅基新材料集群促進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我省將堅持區域差異化協調發展,支持鷹潭、上饒、撫州、南昌、贛州等設區市培育發展各具特色、協作融合的省級銅產業集群﹔培育引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推動打造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支持鷹潭市牽頭,聯合上饒市、撫州市、南昌市建設國家級銅基新材料集群,不斷向世界級產業集群邁進。(全媒體記者 李冬明 楊碧玉)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