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讓孩子們重拾燦爛笑容
“你看,這邊的走線可以再緊密一些。”2024年12月20日,崇仁縣特殊教育學校縫紉教室內,吳君梅正在耐心指導小燕(化名)縫制帽子。午后的陽光溫暖而清澈,透過窗戶洒在小燕專注的臉龐上。伴隨著一陣陣“噠噠噠”的縫紉聲,一頂簡約又時尚的帆布遮陽帽就做好了。吳君梅向小燕豎起大拇指,“你真棒!”小燕低下頭,腼腆地笑了。
吳君梅是崇仁縣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教師,今年是她從教的第31年。31年,不僅僅是光陰的流逝,更是那份熱愛、堅守、不忘初心的見証。
1989年,吳君梅考上師范學校。當時的她面臨著兩個選擇:進入崇仁師范普師班就讀,或者到省城去讀南昌幼兒師范學校特教專業。年僅16歲的吳君梅還不太了解特教專業,中學校長告訴她:“學特教專業就是畢業后回來教聾啞學生。”霎時,吳君梅想到自己兒時的小伙伴美美(化名),她是一個聾啞姑娘,經常和吳君梅一起抓石子、跳繩、踢毽子,她們倆是最有默契的玩伴。遺憾的是,因為聽不到聲音,說不出話,美美失去了上學的機會。想到這裡,吳君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南昌幼兒師范學校特教專業。“美美很漂亮,她的笑容很燦爛,特別有感染力。”吳君梅說,當時就希望自己學成以后回到家鄉,可以幫助像美美一樣的孩子重拾燦爛的笑容。
畢業后,吳君梅被分配到崇仁縣巴山鎮第二小學,擔任特教班老師。第一天走進教室,吳君梅忐忑不安,問題也如約而至:班上15個學生年齡分布不均,小的隻有7歲,大的有16歲﹔學生們或膽怯或焦躁,有的甚至生活自理困難、對於課堂紀律都沒有清楚的認知。僅僅讓學生們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吳君梅和同事們就花了一個多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一遍遍地教導,一遍遍地叮囑,孩子們和家長們感受到了吳君梅的慈愛和耐心,對她格外信任和依戀。
讓吳君梅困擾的是,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總有一些大人小孩在她身后竊竊私語,“你們看,那個就是啞巴子老師”,甚至有些家人朋友勸她改行。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幾次想打退堂鼓。1999年9月,吳君梅被下派到原桃源鄉簡橋小學擔任數學老師,兩年后,又回到巴山鎮第二小學特教班。
“同學們,我回來啦,老師想你們啦。”吳君梅笑著用手勢向學生們說。
“老師——我們也——想你了,回來——真好……”學生們激動得雙手豎起大拇指,緩慢表達,外向一點的學生直接沖到講台抱住吳君梅。望著學生們熱情而溫暖的笑容,吳君梅激動得熱淚盈眶。
幾天后,教導主任把吳君梅喊到辦公室,“吳老師,學校師資緊張,你可以兼任普通班級的課程嗎?”吳君梅想起這兩年在鄉村教普通學生更容易些,也可以避免閑言碎語,她提出希望不帶特教班。話剛出口,前兩天那一個個“熱情而溫暖的笑容”猛然撞進腦海。沒等教導處主任回話,她便反悔了。“我決定了!我要一心一意帶好特教班。”她眼眶濕潤,聲音堅定。
2018年,巴山鎮第二小學特教班被獨立出來,命名為崇仁縣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不同,我們除了教授孩子們基礎文化知識,更主要的是培養孩子們的生存技能。”吳君梅介紹,學校還有針對性地開設了縫紉、工藝、美術、烘焙、勞動等課程。通過細水長流式的培養,從這裡走出去的學生,有的在機電廠當技術員,有的在服裝廠做縫紉工,有的在社區做家政……一個個亮光匯成一片光明,吳君梅以她的真愛澆灌出希望之花。
“這是小可(化名),去年考上大學后特地帶著通知書來家裡和我分享喜悅。”“你看下排右二的這個笑得最燦爛的女孩子,不僅有如意的工作,還生了一個漂亮的女兒,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採訪結束時,吳君梅向筆者分享手機裡學生們的照片。
“看到孩子們在各自的人生中散發著自己獨特的光,綻放出發自內心的燦爛笑容,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這也是支撐我繼續前行的力量。”吳君梅的眼角泛起了笑意。(郭 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