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政協委員葉日山:讓林區農民端起“綠飯碗” 吃上“生態飯” 鼓起“錢袋子”
在“委員通道”上,江西省政協委員、贛州市林業局局長葉日山展示贛州林下經濟成果的圖片。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人民網南昌1月16日電(記者時雨)近年來,林下經濟作為朝陽產業,受到社會高度關注。1月16日,在江西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上,江西省政協委員、贛州市林業局局長葉日山分享了江西“林業大市”贛州在推動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經驗和啟示。
葉日山說,林下經濟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能實現林興民富,助推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贛州有林地面積4586.6萬畝,森林面積4454.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6.23%,列全省設區市第一,可以說贛州發展林下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贛州大力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林下採集和森林康養等林下經濟,培育了新產業,發展了新業態,打造了新品牌。“比如,齊雲山南酸棗糕成為國內行業龍頭﹔由野生刺葡萄釀造的干紅刺葡萄酒,多次獲國際大獎﹔大余丫山成功培育成全國首批森林康養基地。”葉日山說,目前贛州市林下經濟綜合產值達258億元。
葉日山介紹,發展林下經濟,既要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更要一二三產融合促進。產業有了足夠的厚度,發展才有力度。近年來,贛州著力發展加工產業的龍頭企業,推廣企業與農民訂單式培育。比如,崇義縣依托齊雲山食品公司,大力推廣種植南酸棗新品種,每年給6000多戶農民增加6000多萬元的收入,既綠了青山,又富了口袋,綜合產值突破10億元。
“林下經濟雖然門檻不高,但實現高質量發展,技術支撐非常重要。”葉日山說,贛州林業部門既開展林業科技特派員行動,送科技下鄉,又支持經營主體與科研院所合作,引專家上門。比如,江西君子谷野果世界公司聯合科研院所研究刺葡萄等野果,釀造干紅、飲料等產品暢銷海內外﹔安遠縣通過對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解決了錐栗種植中的技術難題,全縣錐栗種植近5000畝。
林下經濟產品品質好,但往往產量不高,這就要求產品不僅要賣得出去,還得賣個好價。葉日山舉例說,贛縣區大埠鄉群山連綿,漫山遍布山烏桕、野漆樹等蜜源植物,農戶自古有養蜂的習俗。當地依托“蜂蜜+旅游”模式,打造“楊雅蜂蜜”的品牌越來越響亮,形成了林下蜜蜂飼養、蜂產品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全鄉蜂業年總產值達1000多萬元。
一顆酸棗壯大一縣經濟,一罐蜂蜜富了一方百姓,一棵藤草也撐起一片產業……
“贛州乃至全省的林下經濟探索都証明,發展林下經濟,實現生態美百姓富,是可以做到的。”葉日山表示,贛州將進一步用活森林資源、做足林下文章,讓林區農民端起“綠飯碗”,吃上“生態飯”,鼓起“錢袋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