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賦能千行百業 便利千家萬戶(大數據觀察)

本報記者 金 歆
2025年02月06日08:42 | 來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小字號

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版式設計:蔡華偉

  “請幫我給朋友寫一段新春祝福”“請作首春節題材的詩”“請幫我解出這道數學題”……今年春節期間,憑借卓越的性能和用戶體驗感,中國深度求索公司(DeepSeek)發布的最新開源模型DeepSeek—R1火爆出圈,DeepSeek迅速登上應用商店下載量榜單前列。

  不久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已達2.3億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劉郁林表示,人工智能作為當前全球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正在持續賦能千行百業。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也正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快速普及,並深刻影響著用戶的日常工作與生活。

  應用日漸豐富

  產業體系初步構建

  “請幫我查找關於‘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的最新研究案例,並簡要分析其對醫療行業的影響。”張女士因工作要求,需要了解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的前沿動態,但自己檢索又費時費力,於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求助”了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

  幾秒鐘后,屏幕上出現了數則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案例,涵蓋了智能診斷、遠程醫療服務、患者管理等,還有對案例的簡要分析,包括其創新點、實施效果,以及對醫療行業的潛在影響。

  這樣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使用場景已十分常見。

  如今,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百花齊放。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302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在網信部門完成備案,其中2024年新增238款。這些豐富的產品為用戶提供了多元化選擇空間和差異化體驗。

  “更高質量更大規模的數據、更大的模型將會帶來更強的能力﹔多模態統一大模型會越來越實用﹔智能體技術越來越成熟,將促進大模型應用爆發。”國家卓越工程師、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說。

  不僅是產品,如今,我國已建立起更加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

  一家通用圖形處理器企業的研發實驗室裡,氣氛緊張而專注。高性能計算機屏幕上跳動著密密麻麻的代碼和復雜的圖形界面,工程師正在調試通用圖形處理器的並行計算框架,力求在每一個細節上優化性能……通用圖形處理器為大模型訓練提供算力支持,作為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鏈的重要一環,近來獲得巨大發展。

  報告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初步構建了較為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近6000億元,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台、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

  劉郁林表示,近年來,我國把發展人工智能提升到戰略高度,陸續出台《關於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的通知》《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准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構建滿足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政策體系,推動技術進步、促進企業發展、引領產業升級、保障產業安全。

  融入實體經濟

  重構行業運作模式

  如今,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擁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智能化升級浪潮。

  報告提出,在交通、能源、制造、化工等多個領域,高科技企業與傳統行業積極開展合作,投入大量資源,共同研發各行業專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探索如何利用這項新興技術賦能實體經濟創新發展。

  “過去,在化工行業新材料研發領域,科研人員需要依賴人工經驗,進行篩選目標、設計實驗、報告分析等,整個研發過程要對分散在各文獻、業務系統中的眾多專業信息進行檢索,嚴重影響研發效率。”一家國有大型化工企業負責人介紹。

  該公司與一家互聯網企業合作探索人工智能在化工行業的應用,基於大模型打造的知識助手能夠基於自然語言提問,快速檢索並回答分子特性、分子合成路線等專業知識,替代了傳統的人工查詢方式,對特定分子的檢索效率提升5倍以上,極大提高了研發效率。

  “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規模大、涉及面廣、場景豐富,是人工智能融合應用的重要領域。”劉郁林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和加速迭代,已經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領域嶄露頭角,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

  “從長期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應用將不再局限於執行操作層面,而是擴展到決策支持和戰略管理層面。”報告認為,這種變革不僅會改變工作方式,還會推動企業組織結構、運營模式的創新,以及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設計,最終可能重構整個行業的運作模式。

  除了工業領域,在從前“靠天吃飯”的農業領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其不可小覷的力量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

  “接下來的天氣情況怎麼樣?雨水是否會影響玉米收割?”

  “周末可能會有一場小雨,在收割前做好防雨防潮准備,以免影響玉米的品質和產量。”

  2024年7月,中國農業大學發布了“神農大模型2.0”,不僅包含農業知識問答、農業文本語義理解、農業生產決策推理等核心功能,更在支持圖像、聲音、視頻、文件等多模態交互、智能化推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劉郁林說,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不斷融合,打造了“人工智能+千行百業”的產業新格局,加快農業、制造業、服務業智能化升級,促進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不斷轉型。

  處理能力強大

  提升公共服務效率

  “AI助手,可否幫我優化一下這段文字?”正在使用一款辦公軟件撰寫報告的李先生,想嘗試一下該軟件新推出的AI功能。於是他選中了一段文字,發出了指令。

  AI助手很快幫他修正了語法錯誤,調整了句式結構,使整段文字更加流暢,還根據報告內容智能生成圖表,讓復雜的數據關系變得一目了然。

  報告顯示,生成式人工智能以“AI助手”“智能助手”作為主要產品形態,並與即時通信、辦公軟件、線上客服、創作工具等傳統互聯網產品進行融合,為用戶提供智能化的交流、辦公、創作體驗。報告還提出,約1/3的用戶會將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作為自己的辦公助手。以微軟、金山辦公為代表的辦公軟件企業已經將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產品中,並將其作為新的業績增長點。

  此外,從智能語音助手到自動駕駛汽車,從機器翻譯到智能醫療診斷,各類大模型人工智能產品正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極大提高了用戶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

  “大數據學習使人工智能越來越‘聰明’,新技術與傳統通信相融合,將進一步推動數字化轉型,形成更加豐富的交互場景,提升用戶體驗。”中國互聯網協會副理事長黃澄清說。

  除了個人生活的便利應用,基於強大的數據處理、個性化內容生成和自動化決策支持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會大幅提升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服務水平,讓群眾享受到更為高效的公共服務。

  “最近感覺貴陽的交通擁堵狀況改善了不少。”一名貴州省貴陽市市民感嘆。治理城市擁堵,離不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功勞。

  由於地形和道路條件等約束,貴陽的交通擁堵問題一直是當地治理的重難點。為此,貴陽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聯合企業,選取一個區域內31個重要交通節點,落地智能信控,通過充分融合互聯網和貴陽本地交警數據,對路口交通流量進行感知與預測。隨后,系統會動態調節每個路口的紅綠燈時長,在高峰期最大化綠燈利用率。

  通過多項舉措,該區域工作日車均延誤平均下降15%,全天擁堵指數從1.7降至1.58,早高峰擁堵時長縮短30分鐘,顯著提升了市民交通出行體驗。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負責人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實現更加智慧的城市管理決策,顯著提高市政服務的效率與響應速度,從而實現城市資源分配的優化和公共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

  展望未來,黃澄清說,從互聯網治理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的產品價值觀應當與人類社會的價值觀盡量對齊,這樣才能實現在享受人工智能成果的同時,維護網絡信息安全和用戶個人隱私安全。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