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 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
江西省委深改委第十二次(擴大)會議在全省引起熱烈反響

凝心聚力謀發展,心無旁騖抓落實。2月6日召開的十五屆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擴大)會議在我省上下引起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堅定信心、銳意進取,緊密結合本部門工作實際,主動認領任務、強化改革攻堅、積極探索創新,拿出務實管用舉措,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各項改革落地見效,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江西篇章凝聚力量。
堅持創新驅動
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
改革創新是發展進步的動力之基、活力之源。江西未來要實現更大發展,必須大力弘揚改革精神,堅定不移走好“改革路”、打好“改革牌”,切實以改革應變局、開新局,不斷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我們將以改革為引領,重點完善四大機制。”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王前虎表示,將完善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制定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政策措施﹔完善擴大內需體制機制,深入推進項目帶動戰略,實施“兩新”加力擴圍政策﹔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高質量打造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深化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
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應炯表示,將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政策供給、建立健全未來產業培育發展機制等改革,認真謀劃“十五五”全省工業和信息化領域“1+N”規劃體系,以深化落實“1269”行動計劃為重點,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努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彰顯江西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省財政廳將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加大對擴內需、強產業、促創新等重點領域財力保障,落實落細深化零基預算改革30條硬舉措,探索開展成本預算績效管理試點,全力把寶貴的財政資金用在發展緊要處。
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號角已經吹響,省商務廳表示,將全面深化商務領域改革,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縱深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改革﹔全力擴圍提振城鄉消費,創新商旅文體健融合消費模式﹔推進招商引資創新,探索市場化、專業化招商﹔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支持外貿自主出口品牌建設﹔引導和規范企業境外投資,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
“在確保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今年圓滿收官的同時,我們將認真謀劃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持續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建立健全國有企業聚焦主責主業體制機制,完善分類考核體系,健全國有企業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加快形成省屬國企‘3大類別、9個子領域’產業布局。”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肖雲表示。
省市場監管局將積極謀劃市場監管系統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重點,制定貫徹落實方案,對重點改革任務逐一分解,明確實施路徑,並定期調度改革進展,確保高質量完成改革任務。
以改革聚要素、用創新守底線。上饒市委政研室主任、市委改革辦副主任廖煥水表示,將以“一部門一微改革,一地方一特色改革”工作機制為抓手,有力有序推進擴大內需、科技創新、國資國企等改革,並推動全市各地各部門以改革拆壁壘、破堅冰,積極為全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當先鋒、蹚新路。
南昌向塘國際陸港已開通多條中歐班列線路,連接了歐洲多個重要城市。南昌市向塘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南昌縣向塘鎮鎮長魏鬆林表示,將進一步積極引進和培育高端物流企業,繼續拓展中歐班列線路,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並與沿海港口深化合作,完善鐵港聯運網絡,拓寬物流通道和市場范圍,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務實的舉措,推動口岸物流事業不斷邁上新台階。
贛江新區創新發展局副局長謝沐表示,將牢記國家級新區先行先試的使命,始終把改革擺在突出位置,認真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級新區的經驗做法,按照“盤活資源、完善配套、做強產業、聚集人氣”工作思路,加快破解制約贛江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各項重大改革部署落地見效。
厚植生態底色
譜寫綠色發展新篇章
加快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圍繞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余正琨表示,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將聚焦建設美麗江西,統籌高質量發展、高水平保護、高效能治理,健全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進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建立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持續推進科學、精准、依法治污,探索省級統籌、市級調劑、市場參與的要素保障機制,為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高地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九江市生態環境局黨委書記、局長張南表示,將深化生態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試點“提格升級”﹔建立縣域排污權和減排任務有償調劑機制,開展排污權融資租賃、企業環境容量貢獻識別等創新應用。萍鄉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肖根銘表示,將以深化生態環境系統治理為主線,著力推出一批管用有效的改革舉措,破解生態環境保護深層次問題。
省自然資源廳表示,將強化國土空間優化發展保障機制、優化土地礦產資源要素保障機制、構建資源生態一體系統保護格局,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以更強有力的資源保障、更高水平的資源保護和更高效率的資源利用,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自然資源支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更高標准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我省多地已開展了探索。
省林業局表示,將繼續推動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走深走實,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牽引,全力推動構建“3+N”現代化林業產業體系,持續放活林地經營權,完善林權收儲平台建設,創新綠色金融,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不斷推動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努力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我們將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樂安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黃國星表示,將持續深化改革,推進“兩山”轉化中心平台實質化運轉,完善濕地、碳匯等生態資源運營交易機制,重點推動CCER林業碳匯項目開發,進一步拓寬“兩山”轉化通道。同時,持續發揮綠色生態優勢,拓展生態產品融資渠道,加大“生態信貸通”推廣力度,大力發展樂安竹筍、樂安山茶油等綠色有機產業,實現生態產品增值溢價。
數字經濟助推綠色發展大有可為。省政務服務辦表示,將聚力打好四場“戰役”,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加快推進數字政府改革:打好項目統籌“主動戰”,增強數字政府建設總體效能﹔打好數據共享“攻堅戰”,讓數據要素動起來、用起來、活起來﹔打好數字賦能“縱深戰”,拓展創新數字場景應用﹔打好數據安全“攻防戰”,多方聯動、完善體系,筑牢數字安全屏障。
貴溪市發改委主任江東華表示,將縱深推進銅企業數智賦能、鏈群融合,培育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贛出精品”產品,構建體現貴溪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景德鎮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盛璟晶表示,將通過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打造“國際瓷器研究聯盟”平台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全力推動文旅融合,助力全省高質量發展。
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等單位干部職工紛紛表示,將努力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力度的改革舉措,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強化人才支撐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表示,將創新人事人才工作機制,賦能技術技能人才發展﹔聚焦服務“1269”行動計劃,優化升級人才“引育用留”機制,推動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整合﹔持續推進職稱制度改革,拓展新領域新職業職稱評審﹔落實博士后創新發展九條措施,加大博士后招收力度。
宜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余曉峰表示,將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完善工業園區、重點企業“一企一策”用工服務保障機制,打造樟樹藥工、萬載花炮、靖安民宿等品牌,著力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我們將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在產業一線培養人才,推動部省共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先行區,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吳永明表示,他們將強化“四鏈融合”,推進科教融匯,完善專業調整與學科設置﹔縱深推進“雙一流”建設攻堅,進一步聚焦建設重點學科﹔深化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改革,實施未來人才培養專項,著力引育拔尖創新人才﹔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提升高校科研創新能力。
省林科院科技人員紛紛表示,將持續深化林業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協同攻關,持續加大對林業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吉安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改革辦常務副主任尹新平表示,將圍繞群眾關注的收入、就業、社保、醫藥衛生等民生問題,推動建立用工統籌、彈性用工、共享用工機制,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做到項目化推進、清單化落實,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
改革隻有落到民生關鍵處,才能改到群眾心坎上。贛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華曉斌表示,該市將重點推進全市公辦養老機構改革發展,全面理順公辦養老機構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公辦養老機構財務集中核算制度,實行“收支兩條線”規范管理﹔制定標准化運營管理規范,打通醫保結算通道,推動機構設施和服務質量雙提升。
“我們以深化民政事業改革為主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余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曹衛紅表示,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持續健全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快“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設,持續開展“銀齡行動”和“一老一小幸福課堂”。同時,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積極探索“政府救助+慈善救助”有效銜接機制,推進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
全省上下將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這條主線,充分發揮改革的先導和突破作用,以更大的勇氣魄力、更強的擔當作為持續深化改革創新,引領和推動全省各項事業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本報全媒體記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