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貴溪鏨銅雕刻技藝傳承人黃俊軍持續創新工藝
以鏨作筆 鐫銅入畫(工匠絕活)

黃俊軍在銅壺上進行鏨刻創作。
【絕活看點】
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貴溪鏨銅雕刻代表性傳承人,黃俊軍形成了“骨法造型、精雕細刻、以形求神”的工藝特色。2018年,“黃俊軍技能大師工作室”獲“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授牌。
入夜,月光如銀。屋內窗下,黃俊軍在工作台前坐定,左手握鏨刀,右手執小錘,微側著臉,屏氣凝神,在一塊直徑30厘米的圓形紫色銅板上,沿著圖樣線條均勻地敲擊,鏨刀一筆筆劃過銅板,留下細密的凹痕……約半小時后,一朵花形飽滿、葉脈分明、層次豐富的牡丹花“盛放”在銅板上,栩栩如生。
“之前的一款同類作品名為《國色天香》,從起稿到精修收尾,前后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畫中有大小9朵牡丹花,其中最大的一朵直徑7厘米,要鏨刻20多片花瓣和幾百處褶皺,一片較大的花瓣,要鏨上萬條紋路。”放下工具,黃俊軍細細道來。
金屬鏨刻是我國傳統手工工藝。以鏨為筆,以銅為紙,江西貴溪鏨銅雕刻充分利用銅的物理延展性,用鏨刀在銅器物上刻出深淺不一、紋路各異的精美紋飾。2021年,貴溪鏨銅雕刻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在堅硬的銅板上做到紋飾‘纖毫畢現,精細入微’,並非易事——制作一件銅鏨刻作品,要經過鍛造、錘揲、鏨刻等30多道工序,其中鏨刻工序又有勾、落、串等10多種工藝技法。”作為代表性傳承人,黃俊軍從事銅鏨刻37年,堅持在干中學、在學中干,不斷尋求技藝的精進和突破。
“從最初的平雕銅版畫發展到浮雕銅版畫、三維立體銅版畫,逐漸形成以點線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骨法造型’、以逼真的形象來刻畫神態的‘以形求神’等工藝特色,我的技藝在不斷探索和積累中得到提升。”黃俊軍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作室內,黃俊軍給記者展示了自己的“寶貝”——150多把各種形狀的鏨刀,按型號整齊地放在收納槽內。“這些鏨刀分定型、走線、鏟削三大類用途。不同的鏨刻工匠對鏨刀的要求也不相同,在創作作品前,工匠經常需要根據線條和造型需求,先銼制出所需的鏨刀。”黃俊軍說。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黃俊軍說,從萌生創作想法到作品成型,考驗的絕不僅是匠人的鏨刻技藝。鏨刻之難,難在“心靜”。“處理作品細節時,為確保線條流暢,下刀運刀要一氣呵成,即使稍微走神,都會影響手上的動作。所以,這要求匠人保持高度專注,心、手、力融合,指力、腕力、腰力、運氣為一體。”黃俊軍說。
多年積澱,讓作品脫穎而出。黃俊軍的銅鏨刻作品先后獲得“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等國家級獎項23項次,累計獲得國家外觀設計專利54項、實用新型專利78個、發明專利2項,作品《縱橫天宇》等參與上海世博會展演,代表作《降龍羅漢》《晚荷風香》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鑽研銅鏨刻技藝多年,黃俊軍最大的感悟是“守正創新”——“守住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開拓思路,讓傳統手藝綻放新的光彩。”黃俊軍說,“接下來,我想在鏨刻技藝上繼續創新,努力在銅板上呈現中國水墨畫的意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