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交投梨東改擴建項目:創新“微創術”破解老路裂縫難題

滬昆高速梨東改擴建項目是江西省重點工程,因通車年限長、重載交通量大,老路基層及路面裂縫病害日益凸顯。為攻克傳統“開膛破肚”式挖補工藝對交通干擾大、成本高、工期長的難題,項目辦聯合技術團隊,創新研發引入非開挖注漿工藝,通過“試驗段實施→效果驗証→工藝優化”三步走策略,成功將這一“微創”技術應用於老路裂縫處治。
該技術以“精准、高效、綠色”為核心,採用耐水型高聚物注漿材料與自動化設備,無需大面積開挖路面,僅需在裂縫周圍鑽孔注漿,即可實現深層次修復。項目辦負責人表示:“傳統工藝單條裂縫處理需3-5天,而新工藝僅需2小時,且成本降低80%以上,為改擴建工程‘保暢通、提品質’提供了新路徑。”
AI精准布陣+自動化注漿”
科技“雙引擎”跑出質量加速度
此項技術採用自動化注漿設備,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打孔、注漿全流程自動化,單日可處理裂縫超500米,效率提升3倍﹔利用三維探地雷達檢測技術,精准定位裂縫深度與走向,量身定制“一字型布孔”方案,孔間距精確至35±5cm﹔耐水型高聚物材料滲透性強,5分鐘內快速固化,與基層粘結強度達6.5MPa以上,有效填充裂縫並提升結構板體性。
項目辦構建“兩關一檢”全流程質控體系,嚴守技術關,施工前全員培訓,動態調整注漿壓力(0.3-0.5MPa),確保漿液充盈無外溢﹔嚴控質量關:實時監控注漿壓力、終止條件等參數,建立“一縫一檔”數據檔案﹔做好復測驗証,完工后立即開展3D雷達復測與鑽芯取樣,芯樣填充飽滿度超95%,層間粘結無空鼓。
從“開膛破肚”到“微創修復”
一場高速公路病害處治的效能革命
施工周期大幅壓縮,以試驗段為例,1200米裂縫修復僅用1天完成,較傳統工藝縮短工期70%,實現“當日施工、當日開放交通”,且無需養生。同時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綜合成本降低80%,每公裡減少銑刨廢料約1200噸,碳排放減少30%﹔品質與環保並重。注漿材料無毒無害,施工無揚塵、低噪音,契合“美綠高速”理念。經檢測,修復后路面平整度偏差≦2mm,滲水系數合格率100%,耐久性提升50%以上。
當前,梨東改擴建項目辦已出台《改擴建工程裂縫處治技術指南》,並將全面應用於全線老路裂縫處治,推動改擴建施工及養護行業向“精准化、低碳化”轉型升級。(鄧萬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