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遂川:“入戶聽訴 鄰聚民聲”解鎖善治新密碼

在基層治理過程中,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城市社區打造“入戶聽訴 鄰聚民聲”品牌,推出“三抓三促”工作法,實現“干部沉下去、問題浮上來、成效往高走”的積極轉變。
截至目前,社區干部、縣直單位幫建干部、網格員共走訪28000余戶,收集問題1824條,累計化解1723條,化解率94.5%,為民辦實事1925件。
“煩心清單”變“幸福賬單”
“以前有困難找社區,現在是追著問我們哪兒不舒心。”在茶都社區茶博園小區新建成的智能充電棚前,郭小蘭邊掃碼邊感慨。“入戶聽訴 鄰聚民聲”行動開展以來,社區干部懷揣“民情記錄本”走樓串棟,將居民“槽點”轉化為治理“靶點”。
銀雲社區網格員劉志棕在“入戶聽訴 鄰聚民聲”時,家住蛤蟆塘57號的方有為反映:“路燈大多損壞,天黑后出門很不方便。”劉志棕就地擺凳子開“百姓說事會”,居民紛紛表示,願意按一定比例分攤部分費用。
三天后,當嶄新路燈照亮房屋外牆時,劉志棕手機裡收到一條微信:“多虧了你!為老百姓辦了件大實事!”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背后,就是從“解決問題”到“凝聚共識”的進階。
因樓下污水堵塞導致反流至自家廚房,急得家住商貿城社區陽光華苑小區、從東莞返回的張錦娟直跺腳。網格員李喜生在“入戶聽訴 鄰聚民聲”中了解后,迅速上報社區,聯系第三方疏通團隊勘察。
經排查確認,系長期油污凝結及雜物堆積,疏通費用需全樓共用排污管道的住戶承擔,但部分住戶以“堵塞點位於低層,未受直接影響”為由拒絕支付。社區聯合住建局調取圖紙明確責任,逐戶溝通、寒夜上門簽署《費用分攤知情同意書》,95%的住戶達成平攤方案,高效完成管道疏通。
解開“千千結” 織密“平安網”
創新建立“網格前端發現、社區中端調解、部門后端聯動”的分層調處體系,精准聚焦家庭矛盾、鄰裡糾紛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源頭治理。
“矛盾調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法律量出公平、用真情捂熱人心。”城東社區網格員張春燕筆記本的扉頁上,記著她的感悟。
在“入戶聽訴 鄰聚民聲”時,張春燕了解到,思源華府居民康女士因樓上漏水,與黃先生發生糾紛。起初,黃先生對此存疑,以工作繁忙為由拒絕開門讓對方查看,矛盾一度激化。
面對分歧,社區用“三步法”解決:首先,向康女士承諾問題會一跟到底,其次,向黃先生出示現場照片、解讀相關條款,最后,法理結合厘清責任。最終,黃先生充分信服。先安情緒、后亮法條、再解心結的“三步法”如同精准手術刀。
文獻社區黨委書記劉四香了解到,轄區黎某生與王某華兩家因房屋邊界產生矛盾,經司法程序,多年前,法院已判決執行,但王某華心存不滿,總認為吃虧,心結難解。社區邀請派出所、法律顧問等多方力量,活用“六尺巷”工作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雙方各退一步,捐棄前嫌。
專業調解與“六尺巷工作法”的“同頻共振”,從“情法理”三個維度切入,織就了覆蓋城市社區的平安網絡。
“鐵腳板”催生“多面手”
在組織社區干部赴上海鬆江區、浙江大學等地沉浸式研學后,遂川縣城市社區摸索出“三方聯席議事”等6項創新機制。“老年幸福食堂”在銀雲社區落地后,通過智能供餐系統實現“線上點餐、線下助餐”。
緊扣“專業賦能+作風轉變”基層治理“雙輪驅動”,遂川縣城市社區將“知行合一”的治理哲學,融入“鄰聚民聲”品牌建設全過程,致力打造“全科型”社區治理隊伍。
跨省研學拓視野。將“楓橋經驗”本土化,創新建立網格員、物業企業、業委會“三方聯席議事”機制,通過“日巡查、周會商、月研判”,90%問題網格內解決。典故活用潤民心,赴重慶九龍坡區學習“六尺巷精神”調解法后,通過“一講典故明理、二擺方案釋疑、三調空間共贏”工作法,引導所涉居民謙和禮讓,達成一致,推動北門社區小區圍牆改造項目順利完工。
從“坐等上門”到“主動敲門”,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共治”,干部在一線淬煉初心、問題在一線化解、服務在一線提升。“我們將持續深化‘入戶聽訴 鄰聚民聲’行動,以黨建引領,織密基層治理‘幸福網’。”遂川縣城市社區管委會主任陳獻忠表示。(任濤、劉祖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