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入戶聽訴”匯民意 “接訴即辦”解民憂

清晨6時,吉水縣鑒湖社區翰林苑小區門口,社區黨員志願者張冬蘭正引導學生將車輛有序停放至吉水二中新規劃的停車區。“過去這裡車輛隨意停放,有時還佔用了消防通道,開展干部‘入戶聽訴’活動后,推動增加了780個車位,車輛停放有序,家長放心、居民舒心。”張冬蘭感慨地說。
自今年3月啟動“入戶聽訴、接訴即辦”活動以來,吉水縣4000余名黨員干部敲開3.2萬戶群眾家門,累計解決訴求2626件。這場覆蓋全縣284個村(社區)的民生行動,以“四類聲音”摸清民情底數,用“閉環機制”提速問題化解,借“加減乘除”創新治理模式,為基層善治注入新活力。
入戶聽訴:“四類聲音”繪就民情全景圖
“敲開一扇門,聽清百家情。”吉水縣將黨員干部入戶走訪作為基層治理的“首道工序”,重點傾聽“四類聲音”:
聽基本情況。全面掌握家庭人口、就業、健康等基礎信息,同步排查特殊困難群體和高風險家庭,形成民生台賬。
聽民聲冷暖。對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能當場解決的現場解決,需協調的限時回訪。
聽矛盾糾紛。聚焦基層治理難點,通過拉家常、講政策、析法理,引導群眾敞開心扉,將矛盾化解在家門口。
聽意見建議。既聽“點贊聲”也聽“逆耳言”,既收集發展良策也直面問題短板,讓群眾成為基層治理的主角。
接訴即辦:“閉環機制”跑出民生加速度
“從反映問題到搬進公租房,這麼快就實現了。”城南社區居民王秋蓮展示著新房鑰匙,難掩激動。這樣的效率得益於吉水縣構建“簡單問題當場辦、復雜問題分層辦、疑難問題協同辦”的“閉環機制”。
在田間地頭化解小糾紛。黨員干部對鄰裡口角、家庭矛盾等一般性問題現場調解,實現“小事不過夜”。
在基層網格解決“中梗阻”。一時無法現場解決的問題,鎮村兩級整合網格員、調解員等力量調處化解。對需多部門協同的難題,通過“鄉鎮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精准派單。
在縣級層面攻克“硬骨頭”。建立縣委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對“老大難”問題集中攻堅,確保“件件有回音、事事可追溯”。
治理創新:“加減乘除”答好善治綜合題
如何讓基層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溫度?吉水縣打出改革創新組合拳:
黨建引領“做加法”。推動黨組織向小區、產業鏈、物業公司等延伸,成立黨建聯盟。
網格服務“做減法”。將民政、綜治等職能整合入網格,為孤寡老人、殘障人士等群體提供上門服務。
協同聯動“做乘法”。厘清各鄉鎮、部門職責邊界,健全溝通協調機制,實現矛盾糾紛聯調、民生問題聯辦。
群防群治“做除法”。培育志願服務隊伍,組建“鄉賢調解團”“夕陽紅議事會”,讓群眾從“旁觀者”變“參與者”。
從“入戶聽訴”到“接訴即辦”,吉水縣正把解決群眾問題的“進度條”轉化為幸福生活的“指數表”。(歐陽詩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