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澆灌“共富花” 奏響“幸福曲”

——看江西如何用好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惠民生聚人心

2025年05月07日08:07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清晨,會昌縣洞頭鄉畬族村芙蓉李種植基地內,青青的李子果挂滿枝頭,村民藍德武開啟一天的忙碌。“以前上山種地靠天吃飯,現在依托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村裡建了產業基地,芙蓉李不愁賣,去年我家增收3萬多元。”笑容在他臉上蕩漾開來。

藍德武的故事,是我省用好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少數民族發展任務)(以下簡稱“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托起各族群眾“共富夢”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我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持續加強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使用和管理,支持民族地區實施了一大批群眾所需所盼、經濟社會效益良好的項目,如春雨般滋養著各族兒女共享和美家園,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和美村寨展新顏

晨光初透,貴溪市樟坪畬族鄉民族團結大道上車來車往,玉帶般的公路在秀麗的山色中蜿蜒伸展。

樟坪畬族鄉位於貴溪市南部邊遠山區,山巒起伏,林木茂密。多年來,改善交通一直是畬族群眾的心願。為此,在各級民宗部門幫助協調下,落實項目資金3900萬元,對貫穿該鄉的民族團結大道進行提升改造,極大地改善了畬族群眾交通出行條件,惠及沿線各族群眾數萬人。

“以前拉毛竹下山,路窄彎急,過每個彎都要小心翼翼,下山要幾個小時。現在路修寬了,路面也鋪設了瀝青,效率提升了,收入也提高了。”樟坪畬族鄉村民蘭瑞林高興地說。

平坦整潔的水泥路、綠樹掩映的特色民居……吃完晚飯,新余市渝水區鵠山鎮力塘下村村民陳文元都要在村裡溜達一圈,“沒想到我們村變得這麼漂亮,真是家在園中、村在景中。”

這些變化,是我省扎實開展民族鄉村“富口袋+富腦袋”暨和美村寨建設行動取得實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省立足各地實際和群眾需求,著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營造優美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讓各族群眾安居樂業。

產業發展促共富

走進鉛山縣太源畬族鄉畬族村蟠桃園基地,村民雷太中正忙著管護桃園。

看著數千棵蟠桃樹布滿山頭,雷太中樂呵呵地說:“這幾年村裡變化很大,我也從省外務工回到了村裡,去年我從基地領了工資2萬元和分紅2000元,產業發展紅紅火火,大家生活也更上一層樓。”

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太源畬族鄉畬族村用在了刀刃上。為改變發展面貌,太源畬族鄉畬族村依托獨特的自然環境,吸納村民加入合作社,建設380余畝蟠桃園基地,帶動50戶村民增收。“發展特色產業是我們的‘致富法寶’。這幾年通過發展蟠桃和香菇產業、引進露營基地,村集體經濟從2021年的5萬元到去年突破百萬元。”村黨支部書記雷俊細數著村裡的變化。

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建設和美村寨,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讓各族群眾共建美好生活、共享發展成果、共促民族團結的應有之義。

近年來,我省持續用好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加大對特色產業發展支持力度,不斷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支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強鄉村自我發展能力,形成民族鄉村“一村一產業、村村有亮點”的發展格局,助力各族群眾增收致富。

經過多年持續發力,我省民族鄉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最高達2.45萬元,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最高達150萬元。

文旅融合繪新卷

春末夏初,貴溪市樟坪畬族鄉樟坪畬族村滿眼青綠、溪水潺潺。來自鷹潭市的游客張先生帶著家人,入住高岩畬寨民宿,開啟周末生活。“這裡環境優美,設施齊全,還可以體驗獨特的民族文化。”

近年來,鷹潭市以傳統特色村寨保護利用為抓手,持續加大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力度,開發民族風情游精品路線,打造一系列蔬果採摘、生態露營、民俗體驗等體驗性強的旅游業態,建設一批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主題精品民宿、客棧、農家樂等,豐富旅游服務內涵,有效激發民族鄉村旅游發展潛能,讓村民吃上“旅游飯”。

畬族歷史文化牆、畬族歌舞台、畬族民俗文化陳列館……走進信豐縣安西鎮田垅畬族村,濃郁的民族文化扑面而來,許多游客在村裡體驗烏飯制作,感受畬族文化。

“把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用在關鍵處,既算經濟賬,更算民生賬、團結賬。”信豐縣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通過整合各方資源資金,依托“文化+產業”雙輪驅動,挖掘傳承優秀文化,舉辦民族特色文化活動,打造農文旅融合示范點,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出了一條既留住鄉愁、又壯大產業的融合發展之路。

“下一步,我們將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好、用活、用足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加快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推動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同頻共振。”省民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焦俊杰 文/圖)

(責編:毛思遠、鄒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