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片綠葉釋放金色能量
——遂川縣解鎖生態資源多維轉化新路徑

地處贛江源頭的遂川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9.13%。近年來,這座“綠色寶庫”以“兩山”理念為引領,通過成立森林生態運營中心,創新生態資源整合、運營和轉化模式,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
截至今年3月,遂川全縣生態資源資產整合規模超10萬畝,碳匯交易、濕地佔補平衡等新業態呈現顯著發展態勢,林下經濟產值首次跨越億元門檻。一幅“山水為卷,綠碳生金”的生態經濟畫卷,正在這裡揮筆寫下。
破局“沉睡資產”:整合集約激活綠色資本
“遂川縣擁有林地面積375萬畝,森林蓄積量超1700萬立方米,生態資源家底豐厚。然而,過去由於產權分散、管理粗放,大量資源長期‘沉睡’。”遂川縣兩山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玲華告訴記者。
去年10月,遂川縣成立森林生態運營中心,實施整合、收儲、運營“三步走”戰略,推動生態資源向資產、資本高效轉化。通過流轉、贖買等方式整合碎片化林地,實現林權收儲,接著在收儲的林地上高標准實施森林撫育工程,間伐后套種珍貴樹種楠木,建成濕地鬆、油茶、枳殼等示范基地,形成“規模化經營+科學管護”模式。
為解決產權變更復雜、流轉效率低等問題,該縣森林生態運營中心還委托第三方機構編制資產整合方案,對擬整合的實物和無形資產全面摸底確權。通過分類評估和注資,逐步形成可量化、可交易的“資源資產包”。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全縣共完成林權流轉收儲簽約面積4.2萬余畝,投入資金2.4億元,辦理林權流轉不動產登記2.7萬余畝。“遂川的生態資源整合模式,不僅解決了‘資源在山上、資金在銀行’的矛盾,還為后續資產証券化、綠色金融創新奠定了基礎。”省林業科學院相關專家表示。
創新“綠碳路徑”:交易賦能驅動產業融合
去年12月20日,全省首期造林碳匯國家核証自願減排量(CCER)項目減排量預售簽約儀式在遂川進行。通過碳匯交易,當地林農每畝林地年均可增收近百元,真正實現了“不砍樹也能致富”。
為讓森林“呼吸”變成真金白銀,遂川縣以碳匯開發為突破口,同步探索濕地交易、林下經濟等多元化路徑,構建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全鏈條。
該縣建立濕地后備資源庫,探索跨區域交易機制。去年與吉安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完成跨縣濕地佔補平衡指標交易,金額63.15萬元。
同時,該縣通過“中心+林場+企業”模式,引進江西供銷本草集團等藥企,發展崗梅、枳殼、魔芋等林下種植。“林下種藥材,畝均收益是傳統林業的3倍,藥企還能按保底價回收產品,確保我們林農‘零風險’。”在五斗江鄉崗梅種植基地,林農劉建國高興地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該縣共種植林下經濟1.3萬余畝,帶動20余個村集體實現增收。
構建“生態矩陣”:項目集群引領產業升級
啟動生態科技(木竹)產業園建設,引進木竹精深加工、生物質能源等企業,預計年產值超5億元﹔推廣油茶水肥一體化項目4.5萬畝,畝均增產30%,帶動農戶戶均增收8000元﹔實施金橘良種基地建設項目,預計3年內形成年產5000噸優質金橘產能……如今,越來越多的生態重點項目,正在遂川蓬勃成長。
從“砍樹經濟”到“看樹經濟”,從“資源沉睡”到“綠碳生金”,遂川縣正以重點項目為引擎,推動生態產業向高端化、集群化發展,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兩山”轉化之路。
“直播間就在油茶園裡,消費者能看到產品從種植到加工的全過程,買得放心。”生態運營中心負責人謝朝輝介紹。為拓寬本地特色產品銷路,遂川縣推動竹筍、蜂蜜、茶葉等產品入駐“832平台”,並建設標准化直播間。僅今年一季度,線上銷售額便突破800萬元,同比增長120%。
“我們不僅要守護好這片青山,還要讓每一片綠葉都釋放出金色的能量。”謝朝輝告訴記者。(王夏華 李書哲 本報全媒體記者 李 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