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先見之明與自知之明(人民論壇)

張佳瑩
2025年05月23日08: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最近,兩個地方的發展故事讓人津津樂道。

  一個是錢塘江畔的“預言”。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調研時為杭州把脈:“過去是‘風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今年以來,以深度求索、宇樹科技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初創企業嶄露頭角,驚艷世界。

  另一個是西南小城的“轉身”。曾經經濟結構單一的貴州錦屏縣,為落實保護天然林政策,主動變木頭經濟為林下經濟、鵝毛產業,實現從深山小城到全球供應鏈節點的蝶變——全球每10個羽毛球,就有1個是“錦屏造”。

  故事裡有啟示:不論是城市發展還是產業轉型,最關鍵的還是方向要對,而要找對方向,先見之明和自知之明缺一不可。

  所謂先見之明,就是“有戰略眼光,看得遠、想得深”。毛澤東同志對此有一個形象說法:“隻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杆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並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

  先見之明,見的是趨勢。正是因為看到全球科技浪潮風起雲涌,上海才在上世紀末啟動“聚焦張江”戰略,創造了從田野阡陌到科學之城的傳奇﹔也是由於意識到改革才有出路、生態就是未來,福建三明市20多年堅持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咬定青山”,如今林海蒼翠,產業多元,人定心、樹生金。

  見勢,要靠胸懷全局、登高望遠﹔成勢,要靠腳踏實地、實干篤行。趁勢而上,錨定目標,久久為功,才能實現關鍵的“騏驥一躍”。

  自知之明,知的是優勢。發展得建立在“家底”上,涉及方向的決策,必須開展可行性研究,看看自己有什麼、能干什麼,使決策更符合實際情況,否則“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不得要領,難有實效。

  江西玉山縣盛產青石板,憑借此做起台球桌,把產品賣到了70多個國家和地區﹔黑龍江黑河市把“寒冷”資源用起來,寒區試車量已佔全國八成以上。好的發展路子,一定是立足資源稟賦,適應市場需求,一步一步闖出來的。

  有人說了,沒有資源,平平無奇,咋辦?那就再看兩個例子:浙江桐鄉市不產羊毛,抓住改革開放契機、立足1小時交通圈,成了全國羊毛衫集散地,批發份額約佔全國的70%﹔都知道“大飛機看上海”,安徽蕪湖市則另辟蹊徑,深入布局低空經濟,在細分賽道出彩,“小飛機看蕪湖”成為城市新名片。

  一個無中生有,一個異軍突起,靠的都是跳出一隅看一域、換個角度找機遇,把顯性優勢放大,讓隱性優勢凸顯。

  反之,有地方看到文化產業熱,不顧自身創意人才的儲備,大規模建設的文創基地成了“空殼園區”﹔還有地方不顧財政基礎,盲目鋪攤子、上項目,最終形成“半拉子”工程……這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表現,歸根到底,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家底不清就隨大流,最終邯鄲學步,不僅發展受阻,還可能掏空家底。

  新發展格局、全國統一大市場、區域協調發展……下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盤大棋,必然要求各地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錨定戰略定位,理好手中的牌,採取切實可行的戰術打法。

  中國發展的賽道足夠廣闊,以先見之明“搶位”起跑,有自知之明“錯位”發展,定能產生更多“一枝獨秀”,形成“春色滿園關不住”的生動局面。

(責編:鄒玢琦、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