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機要員焦克明講述抗戰故事——
“隨身攜帶汽油,危急時先燒密碼本”(時空對話)

陽光透過紗帘洒在江西省人民醫院的休養病房裡,98歲的焦克明顫巍巍地撫過桌子上的紀念章和老照片,仿佛將時光拉回80多年前的烽火歲月。
“這是我第一次穿上軍裝照的……”他指著照片,聲音陡然清晰。
焦克明1927年出生於河北河間李家安村,這裡位於平大、滄保等公路交通干線的交會處,抗日戰爭時期是日軍深入冀中腹地的重要據點之一。1944年,焦克明投身革命,在冀中軍區從事電報傳譯和機要工作。
機要員有多重要?
“我們是首長的‘眼睛’,譯錯一個字,仗就可能打輸”
焦克明對童年的回憶,是村子地下四通八達的地道。
“鬼子進村‘掃蕩’,我們就躲進地道裡,我家的地道就有4個口,有的在筐下面,有的在柴火下面。”焦克明回憶道,這些地道可以通到村外的田地裡。
1944年,年僅17歲的他參加了八路軍,被組織安排到河北的抗日學校工作,擔任小學校長。
“我教孩子們首先要保護好自己,對於外面來的這些強盜,成年以后,一定要反抗,要消滅他們。”焦克明說。1945年,為了適應抗日戰爭形勢的變化,他被分配到冀中軍區第九軍分區機要科,投入到緊張的機要譯電工作中。
焦克明所在的冀中軍區主要負責河北中部的抗日活動。作為晉察冀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冀中軍區在反“掃蕩”斗爭和游擊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軍后,就是跟著隊伍打游擊!”談起往事時,焦克明手指不自覺地敲擊。當時,冀中軍區八路軍化整為零的“格子網”戰術讓日軍疲於奔命。
“那時候,冀中軍區正貫徹‘保存有生力量,准備反攻’的要求,急需機要人才儲備。”具備一定文化基礎的焦克明尤為難得,“要識字、要反應快,馬虎不得。”
焦克明每日面對的,是成摞的加密電文和隨時可能響起的警報聲。在機要科的土牆上,“保守機密,慎之又慎”8個大字總是被煤油燈照得明亮。“機要員負責翻譯密碼電報、傳遞情報。”焦克明平靜地說,“收到電報必須立刻處理,不能耽誤。”
多年的機要工作,養成了焦克明沉著冷靜、情緒穩定的性格,兒女都說他是個“不愛說話、喜怒不形於色”的人。
機要員的戰場沒有硝煙,卻關乎千軍萬馬。“我們是首長的‘眼睛’,譯錯一個字,仗就可能打輸。”焦克明回憶。機要室內,他每天處理上百份電報,指尖磨出血泡,困極了才趴在桌上瞇一會兒。
焦克明的腰間總別著兩樣東西:手槍和汽油瓶。“隨身攜帶汽油,危急時先燒密碼本,再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在機要員眼裡,密碼本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即使戰爭中發生意外,首先要保護的仍是密碼本,這是機要員的鐵律。老人語氣平常:“我們早把命拴在密碼本上了。”
身處戰爭中害怕嗎?
“相比前線的戰友,我們已經算安全的了”
冀中平原的青紗帳,既是游擊戰的天然屏障,也是機要員的移動辦公室。焦克明常把發報機藏在高粱叢中,用雨布遮住微弱的“嘀嗒”聲。盛夏的烈日炙烤著后背,寒冬的冰碴凍裂手指,但他手中的鉛筆從未停歇。
“情報太重要了,不能有閃失呀。”機要科的工作注定隱於幕后,甚至犧牲后都不能立碑留名。焦克明親眼見過太多這樣的無名英雄:被包圍的譯電員與密碼本“同歸於盡”,女同志為保護電台引開追兵……“我們這行,活下來就是勛章。”焦克明沉思良久。
抗戰期間,日寇和偽軍經常對根據地進行“掃蕩”。指揮機關是“掃蕩”重點,常常處於危險境地。
讓焦克明記憶深刻的是,有一次,指揮部遇到敵人襲擊,焦克明緊攥著密碼本,與師政委、一名女報務員在日軍追擊的炮火中疾行。
子彈“嗖嗖”掠過耳畔,身旁的高粱應聲而倒,焦克明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轟!”一顆炮彈在他腳邊炸開,氣浪裹挾著泥土將他掀翻。他掙扎著爬起,抖落滿身塵土,卻見那名女報務員倒在血泊中。
每每戰斗結束后的清晨,指揮部門前總會擺著烈士遺體。焦克明默默為戰友們擦去臉上的血污,將他們的黨証收好。談到這裡,焦克明有些出神地說:“他們大多才十幾歲。”
“相比前線的戰友,我們已經算安全的了。戰士們會把我們安置在比較安全的地方,把我們保護得比較好。”1945年,當日本投降的電報傳來時,機要科爆發出壓抑已久的歡呼。焦克明卻獨自走到院中,對著北方深深鞠躬——那裡長眠著永遠年輕的戰友。“他們沒等到這一天。”焦克明說。
和平年代的“密碼”是什麼?
“抗戰時破譯的是敵軍密電,建設時期要破譯的是發展密碼”
1953年,焦克明在江西省委黨校的課堂黑板上寫下“密碼邏輯”4個字。台下學生不解:為何還要研究這些?
“我們不能忘記歷史。”當破譯的電文變成前線的沖鋒號時,焦克明明白,密碼不僅是“數字游戲”,更是穿透黑暗的星火。
“我告訴他們,抗戰時破譯的是敵軍密電,建設時期要破譯的是發展密碼。”焦克明說。
“我從事黨員培訓工作20多年,常常提醒自己必須把工作做好。”焦克明說。在歲月的洗禮下,歷經戰火洗禮的焦克明信仰更加堅定,傾盡一生愛國擁軍,言傳身教為后輩做出榜樣。
焦老的兒子焦放也曾是一名軍人,現就職於南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他和父親雖身處不同時代,卻有著相同的情懷和信仰。
在焦放的家中,牆上貼著“退役不褪色”的標語,和父親寫的“慎之又慎”遙相呼應。“我時不時看看父親的獎章提醒自己,不能丟了軍人的臉。”焦放說。
採訪完畢,焦克明看了看窗外綠樹成蔭、陽光明媚的景色,“我是抗戰的親歷者,讓年輕一代牢記這段歷史是我的職責。”焦克明反復說,“我們要永遠銘記那些為打敗日本侵略者而犧牲的勇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