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搬進大自然

劉芝龍(右一)和孩子們來到婺源縣清華鎮天井源村,開展自然博物觀察活動。
在婺源縣紫陽鎮戴家村,劉芝龍和參加戶外課程的孩子們在紫雲英花海裡盡情奔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孩子們在林奈實驗室用顯微鏡觀察湖泊底棲生物。
孩子們進行鳥類人工巢箱的制作。
網兜輕輕掠過水面,光唇魚銀鱗閃爍,引得孩子們陣陣驚嘆﹔枯葉堆裡,姬蛙突然竄出,瞬間點燃了現場的熱情……今年35歲的自然教育師劉芝龍博士蹲在布滿苔蘚的岩石旁,認真地向孩子們講解:“這裡是姬蛙的棲息地,它們的鳴聲頻率比普通蛙類高出3倍呢!”
在婺源的青山綠水間,有這樣一群扎根鄉村的自然教育師,他們將“課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帶領孩子們通過沉浸式觀察,學習自然知識。2018年,劉芝龍創辦林奈實驗室,名字源自瑞典著名生物學家卡爾·馮·林奈。從那時起,他和妻子王煊妮、校友郭維投身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開啟了自然教育的新旅程。
在劉芝龍、郭維等自然教育師的引導下,孩子們親手制作人工巢箱﹔與蛇類“親密”接觸,了解這些神秘生物的習性﹔仔細觀察各種生物標本,探索生命的奧秘……實驗室裡,琳琅滿目的昆虫、蛇類、鳥類、魚類活體或標本,上百種水生生物,1個森林報告廳、3個自然教室、3個自然科學實驗室、1個標本室以及戶外花園,構成了一個全方位的自然學習空間。
“實驗室年均開展120余場公益活動,活動覆蓋婺源27所鄉村小學。周末的公益科普課程更是場場爆滿,目前已有萬余名小朋友和家長前來上課。”劉芝龍說,“自然教育的魅力,就是在一次次的互動與學習中,深入人心的。”憑借出色的成績與做出的貢獻,實驗室先后獲得“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第四批全國自然教育學校”“江西林業科普獎”等榮譽。
如今,在最美鄉村的晨光中,劉芝龍和他的團隊依然堅守在自然教育的一線,用熱愛與專業,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綠色篇章,讓自然課堂的魔力,在這片土地上持續綻放光彩。“自然教育是一個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的新興行業,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劉芝龍對此滿懷期待。(記者 李 劼 攝影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