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知事解心結
——樟樹市巧用“兩把鑰匙”打開基層善治之門

肖秋龍(左一)正在調解糾紛。記者 付 強攝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提升基層治理效能,需要用對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在樟樹市,一名扎根基層22年的政法工作者——肖秋龍摸索出“三認四提四知”網格化工作法,在宜春市各縣(市、區)推廣﹔“四招解四結”家門口解紛工作法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這兩個工作法如兩把“鑰匙”,打開基層善治之門。
從“陌生被拒”到知根知底
6月13日,當王細雲看到8歲的小炳(化名),在樟樹市特殊教育學校課間休息時蹦蹦跳跳、笑容燦爛時,感到很欣慰。
不久前,樟樹市福城街道福城社區網格員王細雲在“百佳花苑”樓盤走訪時,發現小區新入住的一位奶奶帶著孫子在小區廣場活動,卻幾乎沒有言語交流。攀談中,王細雲得知小炳患有孤獨症,存在社交、溝通障礙,到了年齡沒有上學,再加上他的父母已離婚,由奶奶一個人照顧,日子過得緊巴巴。當即,王細雲向上級部門報告,福城社區、福城街道辦事處、樟樹市民政局等單位迅速為小炳申請到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並安排就讀樟樹市特殊教育學校。現在,小炳一邊學習,一邊康復治療,情況明顯好轉。
福城社區地處樟樹市中心城區,轄23個小區,常住居民6400戶1.6萬余人,是個管理面積大、居民人數多、人員構成復雜的社區。
“你們是如何做到精准服務的?”面對記者的疑問,王細雲說,這得益於樟樹市推行的城區網格化“三認四提四知”工作法,即“認路認房認人、提房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
“網格員就應該認路、認房、認人,否則難以做好群眾工作。”福城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朱林表示,過去,網格員入戶走訪,常被居民誤以為是推銷和詐騙人員而被拒之門外。2021年底,該社區試點推行“三認四提四知”工作法后,網格員主動上門服務,為老年人義務理發,激活電子社保卡、醫保卡,為居民子女課后提供免費托管服務等,從細微處感動居民,不知不覺就認路認房認人了,成了群眾的貼心人。
從“群眾找”到“找群眾”
如今,福城社區哪家有高齡、空巢、行動不便的老人,哪些鄰居有矛盾,哪個樓盤設施設備有安全隱患等,王細雲等網格員均了如指掌,“三認四提四知”工作法也成為樟樹市網格化管理服務的特色品牌和閃亮名片。
提出這個工作法的,是樟樹市委政法委一級主任科員肖秋龍,一名扎根基層22年的政法工作者,他獲評“2023年度全國法治人物”。他一輛自行車、一個公文包走遍樟樹市的街頭巷尾、鄉間田野。肖秋龍告訴記者,跟群眾打交道這麼多年,他發現,基層治理智慧在民間,一把鎖總有一把鑰匙能打開。
在推行城區網格化“三認四提四知”工作法的同時,肖秋龍又跑遍全市16個農村鄉鎮、街道,提煉出農村版的“三認四提四知”,充分發揮網格員人熟、地熟、情緣熟的優勢,做到網格內底數清、情況明,及時排查矛盾糾紛、風險隱患線索。
在肖秋龍看來,基層治理的主體是人,對象也是人,要把以人為本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全領域,強化網格“前哨”作用,從“群眾找”變為主動“找群眾”,把網格服務延伸到群眾身邊。
“四招解四結”就地解紛
發現矛盾糾紛后,如何化解是關鍵。肖秋龍說,化解糾紛就像中醫看病,每個糾紛的矛盾點就像不同的症結,化解矛盾糾紛表面上是解開“事結”,實際上要解開的是當事人的“心結”。
為此,他與基層干部群眾一起摸索出“四招解四結”家門口解紛工作法,即用腳板磨平“怨結”、用熱臉融化“氣結”、用“婆婆嘴”解開“心結”、用“母舅”打開“事結”,通過在全市運用推廣,一大批家庭鄰裡糾紛化解在家門口。
樟樹市劉公廟鎮橫塘村村民劉某某駕駛一輛電動二輪車與村民盧某某駕駛的一輛二輪摩托車發生碰撞,造成劉某某倒地受傷。雖然劉某某負此次事故主要責任,但是其住院花費了巨額醫療費,他向在此次事故中負次要責任的盧某某索賠4萬元,盧某某對此卻不認可,鄰裡關系緊張,矛盾一觸即發。網格員第一時間了解情況后,引導雙方來到“老盧調解工作室”調解。“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盧桂兒釋之以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表明盧某某家庭困難,拿不出4萬元,案件久拖不決不利於化解鄰裡矛盾。調解不到一個小時,盧某某賠償7000元了結此事,雙方相互致歉握手言和。
在肖秋龍的傳幫帶下,劉公廟鎮培養了50名有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村級調解工作志願者,他們分布在各村、組,形成一張覆蓋全鎮的“大調解”網絡,成為平安、和諧鄉鎮的守護者。“三認四提四知”工作法推廣以來,該鎮共成功調解近200件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除“老盧調解工作室”,近年來,樟樹市還成立了“老尹調解室”“林姐調解工作室”“劉欽牛調解室”等32個特色品牌調解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