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行進中國丨跨越時空,和父親對話

人民網“行進中國”江西調研採訪團
2025年06月15日08:52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爸,我又來看您了!”在江西贛州瑞金市葉坪鎮華屋村的后山上,91歲老人華從祁輕輕撫摸著高大青翠的鬆樹,深情的呼喚飽含著跨越時空的思念。

這棵鬆樹前,一塊石碑靜靜佇立,上面鐫刻著:“華欽材,男,1908年生,黃沙區宣傳部長,1930年參加紅軍,1934年10月隨部長征,長征途中犧牲。”

這是華欽材參軍前種下的鬆樹,他走后的一個多月,兒子華從祁出生了,但是父親再也沒有回來。如今這棵樹,也90多歲了。

華從祁撫摸著父親當年種下的鬆樹。劉黎明攝

因從未見過父親,華從祁把滿腔思念都寄托在這棵鬆樹上。他常常來到后山,對著鬆樹講述家鄉的變化,分享孩子們的成長點滴。

“鄉親們都好著呢,已經搬離了透風漏雨的土坯房,住進了小洋樓,日子越來越好。”“您有四個孫子和兩個孫女,孩子們都很有出息,對了,家裡還出了兩個研究生呢!”……

這樣跨越時空的對話,自華從祁懂事起便從未間斷。回憶起兒時,華從祁說道:“小時候看到同村的伙伴們都有爸爸,而我卻沒有,於是便追著母親問爸爸在哪裡。”母親沒有過多言語,只是將他帶到后山這棵鬆樹前,講述了父親的故事。

從此,無論風雨,每當心中有了心事,華從祁都會來到后山,這一傾訴,便是幾十年。村民們告訴記者,每次准備離開后山時,華從祁都會習慣性地抱抱那棵鬆樹,眼中淚光閃爍,那是對父親無盡的思念。

烈士們手植的青鬆。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沿著后山探尋,記者發現,像這樣的鬆樹共有十七棵,每一棵都有專屬的名字。原來,華屋人有個習俗,人百年之后,要在墓地兩旁種上鬆樹。而在參軍前夕,村裡的十七位青年深知前路艱險,生死未卜,便到后山種下鬆樹,與家人約定“見鬆如見人”。

瑞金市委黨校講師陳祖芬哽咽著說:“華屋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沒有等來一個歸家的兒郎。”每一棵鬆樹下,都立著石碑,詳細記載著烈士們參加紅軍以及犧牲的日期,“華欽梁、華欽標、華水生……”一個個名字背后,是十七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華屋后山,一條小道蜿蜒通向紀念亭。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華屋后山,一條小道蜿蜒通向紀念亭。如今,這些青鬆已長成郁郁蒼蒼的參天大樹。為了更好地祭拜這十七位華屋戰士,華屋村修建了上山道路,還在山上建亭立碑,銘記革命先烈的光輝功績。下山路上,鬆濤陣陣,粗壯的老鬆旁,一棵棵小鬆樹茁壯成長,恰似華屋人開啟的嶄新生活。

行走在華屋村,一棟棟現代客家小樓錯落有致,寬闊的廣場干淨整潔,庄嚴的紅軍祠肅穆矗立。村裡不僅配備了籃球場、農民戲台,還設有醫療衛生室、老年頤養之家等公共設施,處處展現著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

在新居一側,七棟低矮的土坯房被完好保留。葉坪鎮黃沙村黨支部書記華盛感慨:“這是烈士們住過的房子,村民們不舍得拆掉。”在這裡,人們尋覓著烈士的蹤跡,在房屋的新舊對比中,深刻感悟著當下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華屋新貌,一排排現代客家小樓整齊排列。人民網記者 時雨攝

隨著“十七棵鬆”故事的廣泛傳播,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來到華屋,聆聽紅色故事,祭奠革命先烈。

“近兩年來,華屋已接待游客超過600批次,累計人數突破2.5萬人次,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熱門之地。”華盛介紹道。

又是一個平凡的日子,華從祁站在后山,望著屹立的青鬆,思緒萬千,一聲 “爸……”飽含著無盡的思念與對幸福生活的感恩,也訴說著蘇區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的代代傳承。

(劉紅、吳躍軍、帥筠、羅娜、時雨、孔文進、龍楚良)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