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這場攻堅戰打出“穩穩幸福感”

——看江西如何答好穩就業時代命題

2025年06月19日08:35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開欄的話

  “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自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四穩”后,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舉措協同發力,釋放出穩中求進強信號。

  在落實“四穩”部署中,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在一季度經濟實現良好開局的基礎上銜枚疾進,突出穩就業、穩經濟導向,堅持干字當頭,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全力以赴沖刺上半年目標任務“雙過半”。

  近期,本報組織精干全媒體採編力量開展蹲點調研,深入就業市場、企業車間、項目現場、工業園區、外貿碼頭、商場夜市等場所,看一線發展景象、察經營主體反應、聽企業預期研判、感政企攻堅信心,從支持充分就業、擴大有效投資、促進市場消費、穩定外貿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等維度,解讀“四穩”的江西路徑,形成了“經濟一線蹲點調研·走基層 看‘四穩’”系列報道,以辨析形勢、引導預期,闡述政策、提振信心,挖掘規律、以資借鑒。敬請關注。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穩就業,在江西正化作一場系統推進、全員參與的攻堅戰。從省委、省政府將高質量充分就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目標的頂層設計,到“5+2就業之家”在基層的星羅棋布﹔從38億元“真金白銀”為企業減負穩崗的及時雨,到36.59萬人次技能培訓點燃的希望燈﹔從400億元創業貸款激蕩的創新活力,到705萬個崗位信息在指尖的匯聚流動……一組組沉甸甸的數據背后,是千萬個家庭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者循著政策的脈絡,深入園區、社區、培訓課堂和創業孵化基地,試圖探尋:這場關乎千家萬戶“飯碗”安穩的就業攻堅戰,如何以系統性思維織密保障網,又如何將新增的數十萬個就業崗位,切實轉化為百姓心頭的暖意、發展的底氣?

  打通“人才鏈”和“資金鏈”

  6月初,位於鷹潭市的江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內,一條條生產線馬力全開,工人們在車間快步穿梭,處處都是爭分奪秒趕訂單的火熱景象。這份繁忙背后,是江西精准施策破解結構性用工矛盾的成效顯現。

  “31.98萬元穩崗返還資金,我們全部投進了員工技能培訓。”公司行政總監靳盤飛的話,道出了企業應對挑戰的底氣。這份底氣源於江西政策“組合拳”:穩崗返還、技能提升補貼等實打實的資金支持,讓這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不僅守住了600名員工的飯碗,更在開年逆勢擴招。

  江南新材料曾深陷人才流失困境。“沿海企業開出的薪酬像磁鐵,熟練工流失嚴重。”靳盤飛坦言,更棘手的是,頻繁的新人培訓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導致公司產能受限,連新生產線都不敢輕易上馬,怕招不到人、留不住人。

  記者蹲點調研發現,因地區發展的差異性,江西部分縣域就業機會、薪資水平和公共服務與求職者期望不匹配,導致出現“企業缺工”與“勞動力外流、就業質量低”並存的結構性矛盾。

  在破解難題中,江西的政策創新發揮了關鍵作用。免申即享、直補快辦等極大提升了政策觸達效率和資金釋放速度。江南新材料將穩崗返還資金精准轉化為員工技能提升資本,同時利用技能補貼直接降低培訓成本。“‘真金白銀’的政策讓我們有了底氣——不僅將補貼發到員工手中穩定軍心,更敢放手投資人才培育。”靳盤飛說,當“人才鏈”與“資金鏈”被打通,企業得以大膽啟動新生產線,就業底盤日益穩固。

  創業是就業之源。江西連續多年將創業擔保貸款納入省政府10件民生實事,創新推廣市場信用擔保業務模式。2024年,全省新增發放創業擔保貸款首次突破400億元大關,直接扶持個人創業14.45萬人次,穩定和帶動就業80.81萬人次。

  政策工具箱的豐富與精准,是破題的關鍵。江西在省級層面建立了強力推進機制——調整成立省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領導小組,40個省直部門協同作戰。今年4月出台的《關於加力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崗位挖潛擴容支持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的若干措施》聚焦“1269”行動計劃,在先進制造、新質生產力、重大工程等五大領域深挖潛力﹔5月,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印發的《關於大力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提出24條系統性改革舉措,為高質量充分就業提供制度保障。截至目前,多部門聯合在智能裝備、文旅體等領域發力,預計歸集崗位20余萬個。

  江西省就業創業服務中心主任郭錦亮表示:“我們走訪企業必帶‘政策大禮包’,都是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數據印証了成效:2024年以來,全省已為9.83萬戶企業發放穩崗返還補貼6.97億元,惠及職工224.46萬人﹔延續實施的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政策,累計為參保單位減負38.4億元。這些措施有效助力企業降本減負、提質增效,進而創造和穩定更多就業崗位。

  增強基層就業服務滲透力

  調研越深入基層,問題的本質越清晰:農民工群體,特別是年齡偏大、技能單一的群體,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穩定性挑戰。這挑戰來自產業升級中面臨被替代風險、房地產深度調整下傳統吸納行業崗位減少的雙重壓力。

  2023年3月,贛州市贛縣區居民肖天福在城區某樓盤務工,樓盤完工后失業,奔波求職卻常因信息滯后錯失機會。

  如今,在江西粵磁稀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肖天福忙得不可開交。“好,好得很!”肖天福在接受採訪時笑道,“每月工資有7000多元,五險一金全齊了,比在工地干活踏實!我沒啥技能,要不是就業之家,哪有這樣的好事?”

  此前,經人介紹,肖天福在就業之家了解到江西粵磁稀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需招聘員工。經過面試、培訓,他於今年3月進公司上班。

  “企業規模擴大,產品市場佔有率提高,用工需求也增加了。”公司生產總監張明亮說,“可自家發布平台的‘小喇叭’聲音傳不遠,多虧就業之家這座人才立交橋,解了我們用工的燃眉之急!”

  江西的實踐正是如此:以“人找崗位便捷,崗位找人精准”為軸心,“政府+市場、線下+線上”雙輪驅動,“5+2就業之家”在省市縣鄉村五級及開發區、大中專院校全面扎根生長,今年95項活動做到月月有主題、處處有服務。

  這些免費為城鄉勞動者提供職業介紹、技能提升指導的就業之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讓群眾感到就業的路寬了。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級各類就業之家1.13萬個,平台吸引注冊企業15.59萬家,累計促成求職者與用工單位溝通對接243.7萬人次,“就業之家服務萬家”的效果持續顯現。

  實踐中,江西各地迸發出創新活力。南昌市精心打造“流動就業之家”品牌,服務車輛駛入高校與企業園區,打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最后一公裡”﹔蘆溪縣探索出充滿鄉土智慧的“就業屋場會”,把招聘會開在村民聚集的屋場、晒谷坪,提升了就業政策的知曉率、崗位匹配的精准度和群眾滿意度……這些源於基層、服務基層的探索匯聚合力,有效引導了各方力量參與公共就業服務,壯大了服務力量,拓展了內容,提升了水平。

  靶向施策保障重點群體就業

  今年前5個月,江西城鎮新增就業、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等三個主要指標均超時序進度完成,令人振奮!這充分體現了江西在穩就業工作上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扎實成效。然而,在當前復雜的經濟形勢下,穩就業依然存在諸多挑戰需要持續攻堅,尤其是重點群體就業壓力持續存在。如高校每年畢業生總量壓力不減,慢就業、緩就業現象增多。

  九江市柴桑區涌泉鄉的孫金玲是個典型案例。當孫金玲在幼兒園操場上看護著追逐嬉戲的孩子們時,臉上洋溢著笑容。

  去年6月,從九江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孫金玲,因照顧病母與年幼的妹妹,連一份簡歷都未曾投出。這曾是一道看似無解的就業困局,直至當地就業之家工作人員主動上門,精准匹配到既能兼顧家庭又能獲得穩定收入的幼兒園工作。

  孫金玲的經歷體現了江西為重點群體疏通就業渠道所作的努力。針對高校畢業生,江西不劃階段、不推責任,多部門聯合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攻堅行動,強化就業引導、崗位挖掘、招聘對接,持續開展“職引未來”“書記部長進校園”系列招聘活動。2024年,全省開發就業見習崗位10.55萬個,舉辦的近萬場校招、社招活動,如春風化雨,滋養青年就業土壤。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重點之一,而對於農民工、困難群體,江西同樣拿出了定制化方案。

  夜幕降臨,家住贛州市章貢區東外街道的邱曉靚在台燈下專注地刺繡。“這是就業之家刺繡班接的訂單。”她笑道。作為一個4歲孩子的母親,“媽媽崗”讓她在照顧家庭的同時,每月增收近2000元。

  在江西各地,這樣的“定制”崗位越來越多:“大齡人員崗”讓下崗工人在社區重拾價值﹔“零工驛站”為靈活就業者遮風擋雨……今年“春風行動”期間,江西累計舉辦招聘活動3090場,意向溝通對接187萬人次,助力返鄉務工人員在家門口端穩“飯碗”。實踐証明,穩住了重點群體,就穩住了就業的基本盤。

  搭乘技能培訓“快車”

  一邊是企業“有活沒人干”,一邊是勞動者“有人沒活干”——如何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江西的答案是:以職業技能培訓為核心引擎,精准對接需求,打通就業堵點,鋪就勞動者“就好業”之路。

  45歲的張金花因沒有學歷與專業技能,與丈夫常年輾轉各個工地,收入微薄。轉機始於2023年,張金花系統學習了嬰兒護理、產婦營養餐搭配等知識。“培訓免費,拿到結業証后還可推薦上崗”的政策,點亮了她的求職路。2024年初,她正式入職新余惠心家政服務有限公司。數月后,她通過了育嬰員初級職業技能等級考試,月收入躍升至8000元。

  張金花的就業經歷,是江西省系統性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一個縮影。江西構建“企業為主體、院校為基礎、政府社會同推動”的技能培訓體系,2024年投入開展政府補貼性培訓達36.59萬人次,讓“一技在手,就業不愁”成為現實。

  技能培訓要真正打通就業“快車道”,關鍵在於精准對接產業需求。在寧都技師學院,一份份與京東、華為等頭部企業的合作協議,將企業“人才訂單”轉化為課堂“培養菜單”。這種深度的產教融合讓畢業生就業率常年穩定在95%以上。“企業需要什麼,我們就培養什麼——人才與崗位的無縫銜接,正是我們支撐就業市場的核心密碼。”學院相關負責人陳小芳說。據了解,全省深化職業教育、技工教育改革,去年全省技工院校新增專業點數191個,其中70%以上精准對接“1269”行動計劃等本省主導產業。

  面對人工智能,江西未雨綢繆,將技能提升的活水源源注入就業“動力池”——高規格出台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意見,建成38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23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如星火燎原﹔兩年一屆的職業技能大賽,讓“贛鄱工匠”與“能工巧匠”從賽場走向職場。

  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葉志忠表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江西既立足當前,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幫扶重點群體渡過難關﹔又著眼長遠,通過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優化產業結構等系統性措施,從根本上破解結構性矛盾,在當前復雜形勢下真正筑牢江西就業的“穩定器”,讓更多勞動者不僅“好就業”,更能“就好業”。

  記者手記

  “精”與“實”

  數字無言,卻反映著千家萬戶的煙火生計。當去年46.5萬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化為千萬家庭的安穩依靠,江西的穩就業實踐便不再是一紙數據指標,而是映照萬家的溫暖光源。

  行走在贛鄱大地,我們深刻感受到:這裡的穩就業,是以人心為坐標繪就的民生畫卷。江西省勞動力資源豐富,政策打通梗阻,紅利直達根系。在鷹潭香山社區,“就業之家”負責人賈靜雯利用“一人一策”的“笨功夫”,成就了崗位匹配的高效﹔免申即享的創新設計,讓眾多企業不用奔波填表,穩崗資金便悄然抵達賬戶,企業得以心無旁騖抓生產,穩穩托住就業基本盤……

  當前,就業壓力猶存,江西從政策制定者到基層工作者,從企業人力資源專員到求職者,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就業穩則人心安”的深刻內涵。

  就業是家事,更是國事。江西穩就業靠的是“精”與“實”,給人的啟示清晰而深刻:當政策從“大水漫灌”轉向“精准滴灌”,當服務網絡從“覆蓋”深化為“融合”,穩就業工作便結出累累碩果。(李 旭 余紅舉 侯藝鬆 趙 影)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