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兩灘七灣”承包你的整個夏天

看,臨水而居的南昌原來是馭水高手

2025年06月25日08:21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南昌,因水而名、因水而興。“母親河”贛江,穿城而過,日夜奔流,為這座城市帶來無盡的活力與榮光。

  如何讓一江碧水惠及更多市民,滿足南昌人愛水親水需要?

  6月20日,備受期待的“兩灘七灣”天然泳場正式開放,9處集游泳、休閑、觀光於一體的親水空間,沿著贛江25公裡岸線徐徐鋪展……江豚碧波逐浪、游客淺灘戲水的動人畫面在這個夏天照進現實。

  治理之變 讓水親起來

  泳場開放當日,南昌市西湖區朝陽江灘公園萬紫灘和千紅灘的沙灘上,排球對抗賽扣人心弦,矯健的身影在沙地上騰躍﹔舞龍舞獅表演鑼鼓喧天,氣氛熱烈﹔江面上,南昌市槳板協會的表演者化身精靈,於波光瀲灩間炫技。

  “早就盼著這裡開放了,今天帶孩子來體驗,感覺特別棒,以后周末又多了個好去處。”一位家長說。

  對老南昌人來說,天然泳場喚醒的是一份久違的記憶。

  “小時候一到夏天,贛江邊到處都是游泳的人。”65歲的李大爺回憶道。現在又能帶著孫子來游泳,他感覺特別幸福。

  這份幸福感,源自南昌人與生俱來的親水基因。

  作為全國水域面積率最大的省會城市,南昌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近30%。贛江穿城,撫河相擁,湖泊星羅棋布。

  近年來,贛撫尾閭綜合整治工程及水環境治理工程的穩步推進,為市民和游客創造了“水清、岸綠、景美”的優質水生態環境。贛江水位常年保持在黃海高程15.5米,水流平緩、水體自淨功能增強,為打造天然泳場創造了有利條件。

  如何發揮南昌濱水資源優勢,回應市民親水需求?

  南昌市把建設贛江天然泳場作為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具體舉措,列入2025年民生實事人大代表票決建議項目推進。

  長期以來,南昌市民親水、樂水的需求,與贛江水域安全管理的矛盾始終存在。南昌社會科學院院長戴慶鋒認為,“兩灘七灣”天然泳場的建設,通過劃定安全區域、配備救生設施、強化水質監測,既保障了市民安全暢游,又破解了“一堵了之”的治理困境。

  贛江泳場如何讓市民盡興暢游、安全而歸?

  南昌市為泳場制定了相應運營管理規定,內容涵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惡劣天氣應對、溺水事故處置、救生員崗位責任、流量管控等方面,確保責任到崗到人、管理有章可循。

  借水潤民 讓民樂起來

  城市治理,“堵”不如“疏”。天然泳場建設用主動作為化解潛在風險,更通過精細化服務贏得市民認可。

  為讓市民有更好的體驗,贛江天然泳場劃分了不同區域:初學者可以在淺水區練習,游泳高手有深水區可以體驗,孩子們則有安全的兒童戲水區。岸邊移動公廁、更衣室、沖腳池一應俱全,還有志願者提供便民服務。

  “全國內河泳場建設不多見,可能有考慮不周之處。我們會積極採納廣大市民的寶貴意見,持續跟進、優化、完善。”南昌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陳皓表示。

  事實上,近年來南昌一直在大力推進濱水公共空間建設,讓市民能夠親近水、享受水。走在贛江兩岸,這種變化隨處可見——曾經被圍牆隔離的岸線,如今“變身”為人人可及的親水長廊﹔昔日雜草叢生的灘涂,現在成了市民休閑的熱門去處。

  “一江十河串百湖”的水系格局,也為南昌發展水上項目提供了天然優勢。2023年以來,南昌連續舉辦三屆中國南昌國際龍舟賽,賽事規格逐年提升,參賽隊伍和人數不斷刷新紀錄。

  2025年1月1日,滕王閣景區“三還”及北擴工程項目正式竣工並對外開放。改造后,滕王閣古色建筑延綿近3公裡,實現樓閣、岸邊、江面連通,改變以往市民游客“近江卻不見江”的窘境。

  近年來,南昌市著力推進“還江於民、還岸於民、還景於民”,實現城市發展與濱水公共空間融合共生。從“沿江不見江”到“近水更親水”,水這個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已經成為南昌最普惠的民生。

  以水興城 讓城活起來

  水不僅是生態資源,更是經濟引擎。南昌通過打造濱水景觀帶,將水系價值轉化為發展動能。

  “一江兩岸”燈光秀自2015年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世界最多建筑參與固定性聲光秀)以來,直接帶動了贛江夜游等旅游項目的發展。據統計,贛江夜游每年接待游客約15萬人次,已成為南昌旅游網紅打卡項目。

  每逢重大節日,贛江兩岸更是人山人海。2025年春節,南昌“一江兩岸”燈光秀與煙花秀相結合,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50萬游客齊聚贛江畔,共同歡慶中國年。火爆的人氣還帶動了周邊餐飲、購物、娛樂消費的增長。

  以水興城,帶動產城融合。以龍舟賽為例,首屆南昌國際龍舟賽期間,南昌共開展8大文旅活動,吸引客流量30萬人次,鴻鵠大集市營收68.5萬元,車展、房展銷售額達7502萬元,周邊商超銷售額增長6360萬元。

  除了龍舟賽,南昌還積極舉辦其他水上運動賽事和活動,如橫渡贛江游泳活動、全國皮劃艇錦標賽等,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為相關產業帶來了商機。比如,“橫渡贛江”已成為南昌傳統品牌賽事,每年吸引數千名游泳愛好者參與,帶動了游泳培訓、體育旅游等產業的發展。

  隨著“兩灘七灣”天然泳場的開放,南昌這份“還水於民”的誠意,不僅清涼了市民的夏天,更溫暖了整座城市的心。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