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在全球率先破譯雷竹“基因密碼”
●標志我國掌握了該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實現從“盲選”到“精准育種”的跨越

近日,由江西省林業科學院、江西省檢驗檢測認証總院聯合籌建的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智慧竹產業)傳來喜訊:該基地成功破譯雷竹染色體級別高質量基因組,有關成果作為標准參考數據,填補了雷竹基因組研究空白。
雷竹基因數據作為生物計量標准參考數據,是國家重要戰略資源。此次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Nature子刊、國際知名科學數據開放共享期刊《Scientific Data》刊發,被認定為全球首次破譯雷竹染色體基因組,標志著我國掌握了該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20世紀中葉,江西從浙江引種雷竹后,由於氣候、土壤條件差異較大,雷竹在江西紅壤區表現出產量不穩定、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因此長期未被開發利用。
自2012年起,省林科院竹類創新中心主任王海霞研究團隊系統研究雷竹栽培技術,並研發建立“紅壤區雷竹筍用林高效培育技術體系”。該技術應用推廣后,顯著提升了雷竹產量和效益:畝產從800公斤提高到2000公斤以上,投產林分平均畝產值達4萬余元,種植面積由不足2萬畝增加到近30萬畝。
在技術推廣過程中,缺乏良種、品種混雜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王海霞對此解釋道:“當時引種的雷竹並非單一品種,而是包含多種地理種源和栽培變種,導致在相同技術條件下,不同品種的產量、品質、出筍期差異較大,難以實現標准化種植。”
選育良種成為破題關鍵。自2014年起,王海霞研究團隊先后前往浙江、安徽及省內多個雷竹產區,收集了16個不同的雷竹栽培類型,並於2023年著手基因組“解碼”,歷經2年全基因組測序,成功破譯雷竹染色體級別高質量基因組。有了雷竹的“基因圖譜”,意味著科研人員告別傳統“盲選”育種模式,可精准培育優質的雷竹品種。
竹產業是江西林業支柱性產業,今年全省竹產業綜合產值有望突破1000億元。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竹筍年需求量約400萬噸,實際產量約200萬噸,且出口需求還在不斷增長,供需缺口巨大。基因破譯不僅填補科研空白,還為全國雷竹產業發展提供關鍵共性技術支撐。通過構建“科研—數據—育種—種植”全鏈條體系,實現科技創新到產業應用的轉化。
“后期引入AI技術后,雷竹育種周期有望縮短30%以上。通過良種的培育,實現‘一地一種’的標准化種植。”王海霞認為,“一旦良種普及和技術深化,疊加巨大的竹筍供需缺口與政策引導、產業集群效應,江西依托國家級計量數據基地,有望用5年左右的時間推動雷竹產值翻番。”(全媒體記者舒海軍 實習生熊文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