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丹心映山鄉
——上栗縣雞冠山鄉老黨員助力千畝水庫征遷紀實

在上栗縣雞冠山鄉的青山之間,流源水庫的粼粼波光映照著一群銀發老人的身影。這支平均年齡70.6歲的“銀發攻堅隊”,由27名離退休老黨員組成,在千畝水庫征遷這場硬仗中,破解了800戶征遷戶、3000余名群眾的搬遷難題,書寫了“退休不褪色”的基層治理新篇。
27名退休黨員一線攻堅
這支由27名老黨員組成的攻堅隊,構建起“支部書記挂帥—黨小組包片—黨員戶聯戶”體系,立下“三先三帶”承諾:先簽約、先騰房、先宣講,帶親屬、帶鄰居、帶網格。黨員親屬緊隨其后完成搬遷,200余名群眾主動跟進,形成“黨員走在前,群眾跟著干”的示范效應。
16名老黨員組成的“銀發宣講團”更是把政策課堂搬進了田間地頭。68歲的流源村原黨支部書記謝為余在樟樹下對照界樁為群眾算“明白賬”:“當年分地時,這棵樹就是地界,台賬批注寫得清清楚楚。”52 場屋場會、300余次入戶宣講,老人們用方言土語把政策條文講明白,讓征遷戶心裡有了本“明白賬”。
四十年經驗化作解結密鑰
“征遷就像剝洋蔥,得一層一層解心結。”原黨支部書記劉輝美把40年基層工作經驗編成“剝洋蔥三步法”:先聽群眾“倒苦水”,再幫算經濟細賬,最后謀發展出路。由他牽頭的“老支書調解室”用“歷史台賬+現場丈量+鄉規民約”調解法,將62起宅基地糾紛全部化解在簽約前。
民政所原所長周紅林的23頁手寫方案讓養殖戶陳某心服口服,為算清搬遷成本,周紅林從雞苗損耗到設備拆裝費列得清清楚楚﹔曾任15年村黨支部書記的吳海波則帶著卷尺3次丈量山林,讓戴家三代人的地界糾紛迎刃而解﹔支部副書記劉輝佑提前收集120余條群眾訴求,整理成征遷民意白皮書,其中先安置后拆遷、宗祠保護等7條建議被採納。
針對47名轉學兒童,老黨員主動對接縣城小學協調學位﹔為326名勞動力建立台賬,舉辦專場招聘會……這些帶著泥土味的舉措,讓征遷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成為有溫度的民生工程。
老支書用精細服務溫暖民心
“老萬來了,這事就好辦了。”64歲老支書萬富根是磚嶺村的“定海神針”。萬家三兄弟為山林補償款爭吵,政府調解多次未果,萬富根帶族譜上門:“祖輩開荒為糊口,你們吵架要斷子孫活路?”萬富根當著三兄弟的面展開族譜,最終讓他們握手言和。
在安置區建設現場,謝為余用自創的“三查工作法”(查建材、查施工、查安全)盯緊每一道工序,直至60棟安置房實現“零返工、零投訴”,他晒得黝黑的臉上才露出笑容。如今,謝為余組織12名退休水電工、木工成立銀發服務隊,發放服務聯系卡,定期上門檢修水電等,實現217件民生小事“接單—辦理—反饋”閉環。
拆遷戶謝來發站在窗明幾淨的新房裡感慨:“老書記們不僅幫我們搬家,還讓孩子進了好學校,日子比以前更有盼頭。”從故土難離到新居可期,老黨員們用“蹲下來聽訴求”的姿態,完成了3000余名群眾從“要我遷”到 “我要遷”的心理嬗變。
當流源水庫的蓄水浸潤著千畝農田,27名老黨員的腳印仍留在征遷路上。他們用政治優勢凝聚共識、經驗優勢破解難題、情感優勢溫暖民心,將“老經驗”對接“新需求”,讓銀發丹心成為基層治理的鮮活注腳,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鐘進文 周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