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對象”變成“治理合伙人”
——於都縣凝聚新就業群體力量激發治理活力

近日,在於都縣貢江鎮啟航社區的虔新驛站,快遞員文國興剛剛送完一單快遞在此短暫休息。“最近天氣越來越熱了,‘暖心禮包’裡的藿香正氣水正好派上用場。”文國興說著,便從包裡拿出防暑藥服用。
文國興口中的“暖心禮包”,是於都縣委社會工作部聯合相關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為奔忙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外賣騎手、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送上的禮物。
沒過一會兒,驛站裡陸續來了多名外賣騎手、快遞員,大家聚在一起分享生活趣事,其樂融融。“驛站為新就業群體提供休息場所,配備了微波爐、雨傘、急救醫藥箱、充電器等,對大家來說是一個‘溫馨港灣’。”啟航社區負責人陳航介紹。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外賣騎手、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不斷壯大。他們普遍勞動強度高,常年穿行在路上。
如何更好地關愛和服務新就業群體?於都縣堅持“以心聚新”,織密新就業群體服務網絡,聯合相關行業主管部門以及總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單位,在社區、商場、小區等新就業群體比較集中的地方打造了24個虔新驛站,以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能喝水、累可歇腳的全方位暖心服務托起新就業群體“穩穩的幸福”。
在打造實體陣地的同時,線上服務也在不斷延伸。於都縣委社會工作部開發上線了“雩新惠”小程序,按照“線上與線下結合、黨建與服務融合”的原則,讓定制服務觸手可及。通過“雩新惠”小程序,新就業群體可以線上接受技能培訓,也可以選擇距離近、評分優的“暖新商家”享受平價餐飲,在線查看充電站所和虔新驛站位置,解決營運、生活過程中的各種實際困難。
“目前,我們正在實施暖‘新’服務矩陣數字地圖點亮計劃,已搭建新就業群體友好場景282個,包括友好社區24個、友好商圈5個、友好停車場51個、友好充電樁88處、友好小區114個。”於都縣委社會工作部部長羅文祿說。
談及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金竹社區負責人鐘景鬆表示這早已不是新鮮事。召集愛心司機參與高考護航、聘請外賣員擔任食品安全協查志願者、邀請網約車司機和快遞員作為“城市觀察員”、組織474名新就業群體到社區報到……不知不覺,新就業群體由“社區服務對象”變為“治理合伙人”,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城市對我們友好,我們也想為城市管理出力。”外賣配餐企業聯合黨支部書記鄭燕勇的朴實話語,道出城市與新就業群體之間以服務換服務、以服務促治理“雙向奔赴”的核心邏輯。(張盛 本報全媒體記者 楊文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