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古祠煥新韻 善治潤鄉野

——大余縣以“祠堂文化+文明實踐”賦能鄉村治理

2025年07月13日08:09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盛夏時節,漫步大余鄉間,一座座青磚黛瓦、雕梁畫棟的祠堂裡,傳出鄰裡鄉親的笑語聲、政策宣講的講解聲、民主議事的討論聲。近年來,大余縣積極探索“祠堂文化+文明實踐”融合路徑,將祠堂打造為文化傳承的課堂、服務群眾的驛站、弘揚新風的陣地、基層治理的樞紐,助力鄉村善治。

  古祠新景 文旅融合

  7月4日晚,青龍鎮元龍畬族村藍氏宗祠燈火通明。祠堂隔壁的山哈大院裡,“德潤贛鄱 紅土地上好村晚”文藝晚會氣氛熱烈。竹竿舞節奏歡快,四門拳剛勁有力,贏得村民們滿堂喝彩。

  “十多年前,祠堂裡堆滿農具雜物。”元龍畬族村黨支部書記藍業強感慨道。2016年,宗祠旁擴建起山哈大院后,這裡便成了村民活動中心:農民劇團的鑼鼓聲、農家書屋的讀書聲、烏飯節的歡歌笑語……匯成了生活的交響樂。

  步入藍氏宗祠,民族館裡鳳凰裝絢麗奪目,村史館訴說著歲月變遷,陽明館蘊藏著心學智慧。“過去,宗祠僅在祭祀和逢年過節時熱鬧,如今,它已成為全村人的精神家園。”藍業強自豪地說。元宵夜,祠堂裡暖意融融,全村老少圍坐共享湯圓﹔重陽節,年輕人手捧壽桃,向長者鞠躬致敬﹔待到“三月三”,畬族姑娘身著彩衣,竹竿舞翩翩而起,吸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

  老祠堂為何能持續“火熱”?秘訣在於深挖文化富礦,促進民族團結。元龍畬族村以祠堂為載體,整合藍氏宗祠、鳳凰城遺址等資源,將鄉村旅游與畬族舞龍舞獅、祭祀等傳統文化深度融合。

  文化興則鄉村興。元龍畬族村通過組建舞龍隊、武術班、舞蹈隊,精心打磨特色表演,拍攝四門拳、竹竿舞等短視頻進行線上線下聯動,讓畬族文化“火”起來。元龍畬族村也因此先后獲評“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古訓新用 正氣充盈

  在新城鎮周屋村,周屋祠堂大門上“理學名宗”匾額高懸。清風拂過,門前蓮池裡荷葉搖曳,恰似吟誦著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千古名句。這座老建筑,如今是浸潤人心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祠堂是緬懷先祖的場所,也是教化后人、涵養家風的課堂。”周屋村黨支部書記周徐州指著“新城周氏源流線譜圖”介紹道。據族譜記載,周輔成是道州周氏第45世,其次子周敦頤在大余任職時大力發展教育、弘揚理學。周敦頤曾孫周朝倫及其后裔定居新城周屋后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形成今日的周屋村。

  在祠堂裡,體現周敦頤理學精髓和“忠、孝、廉、節、義”等思想的楹聯、詩詞、匾額引人注目。如何將先賢智慧融入文明實踐?周屋村將黨的政策理論與祠堂建設、周氏家規、清廉家風故事巧妙融合,把祠堂打造成國學講堂、道德講堂和廉潔教育點。理論宣講、政策解讀、創文創衛志願服務在此火熱開展﹔祠堂牆壁上,“周氏家風家訓”“彰善榜”等熠熠生輝,一個個好家庭、好榜樣事跡傳遞著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運用好廉潔文化這一本土“源頭活水”,周屋村定期在祠堂舉行理學文化講座、家風課堂及各類情景教育活動。“村民在茶余飯后到祠堂‘遛彎’,對祠堂裡的家訓、清廉小故事已是如數家珍,勤廉家風和廉潔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周徐州說。

  “今年,我們在祠堂后方新打造了廉潔文化教育基地,通過圖文、視頻立體展示深化廉潔文化建設,讓黨員干部群眾在參觀中品味清風、正心修身。”周徐州介紹。教育基地以“傳承理學文化,弘揚勤廉風尚”為主題,從“弘揚廉思想、倡導廉家風、講好廉故事、敲響廉警鐘”四個維度,生動呈現廉潔文化內涵。

  祠堂議事 共治凝心

  “都是血脈相連的鄉親,別為這點小事傷了和氣。”日前,在黃龍鎮葉墩村李氏祠堂肅穆的氛圍中,一場因化糞池引發的鄰裡爭執得以消融。村干部和調解員引導雙方在祠堂大廳落座,動情曉理析法。在族親見証下,爭執的雙方最終握手言和。

  “在祠堂說理,效果大不同!想著祖先,念著血脈親情,大家更講情面、更服道理,比在冷冰冰的會議室管用。”葉墩村黨支部書記李文平道出真諦。葉墩村將宗祠變為“議事廳”,農田灌溉難題在此共商,村道修繕方案在此敲定,家長裡短矛盾在此化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交”。

  葉墩村的“祠堂議事”,是大余縣深挖祠堂文化促進鄉村善治的縮影。放眼全縣,眾多祠堂正煥發新活力:水西村蔡氏宗祠化身“新風禮堂”,紅白理事會在此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勸阻鋪張浪費﹔灌湖村琢珹公祠開設“鄉村夜話”“板凳議事”,村民圍坐敞開心扉,共謀產業發展﹔古村落楊梅村王氏祠堂成為農產品帶貨直播間﹔蘭溪村黃屋祠堂和楊村王屋祠堂成為紅色教育點,老黨員在此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和革命精神……

  “祠堂凝聚著宗族的情感記憶,我們賦予其時代內涵,使其成為培育文明鄉風、創新基層治理的重要載體。”大余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促進中心主任彭莉潔介紹,目前,全縣已有63座祠堂被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厚重的祠堂文化與現代治理智慧深度融合,一幅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鄉村善治新畫卷,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責編:毛思遠、鄒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