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的幸福生活

別致優雅的農家小院嵌在綠樹繁花間,干淨整潔的村道蜿蜒伸向遠方,生機盎然的果蔬地裡傳來陣陣歡聲笑語……盛夏時節,走進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燕坊鎮四聯村,一幅生態宜居的鄉村畫卷正緩緩鋪展,處處都透著日子的幸福與愜意。
聽民生解民憂,幸福感節節高
“鄧家組到下屋組的灌溉渠漏水,影響灌溉。”“村裡道路有些路燈不亮,晚上出門不方便。”近日,在四聯村的民情勤訪座談會上,村民圍繞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等話題打開了話匣子。
從農田灌溉到山塘水庫治理,從道路破損到路燈維修,一個個接地氣的訴求、一條條實打實的建議接連擺上台面。鎮村干部一邊俯身傾聽,一邊在民情記錄本上仔細標注,時不時插話追問細節,確保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摸准。
這生動的場景,正是四聯村緊扣當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用心啃下群眾“心頭事”的鮮活注腳。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四聯村深化“民情勤訪”,村干部常往田間地頭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溫暖民心。
“前陣子剛提了安路燈的意見,這幾天村裡就把事兒辦妥了!”四聯村東邊組村民施先林聊起村裡的辦事效率,眼角眉梢都帶著笑意。
2025年以來,四聯村通過5次民情勤訪工作會,精准搜集到10項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目前,友誼大壩除險加固、東邊組池塘清淤護坡、路燈更換維修等9項已全部解決,僅剩團林組至鄒家組的破損道路維修,預計8月份就能完工。”翻著寫滿圈點的民情勤訪記錄本,該村黨支部副書記范華容語氣裡滿是篤定。
發展特色產業,鼓起群眾錢袋子
鄉村振興,產業是底氣。四聯村瞅准地域優勢,在特色產業上深耕細作,大力培育“特色水果+休閑旅游”融合業態。如今,草莓、西瓜、楊梅等特色產業已在該村落地生根、蓬勃發展。
這些產業不僅讓種植戶的錢袋子鼓起來,更像一張張鮮活的“邀請函”,引得城裡游客接踵而至,鑽進田間地頭體驗親手採摘的樂趣,讓鄉村土地既結出了豐收果,又洋溢著煙火氣。
“糧食安全是‘壓艙石’”。范華容介紹,近年來,村裡新修了6座大山塘、7口小水塘,借著高標准農田改造的東風,把零碎田塊整成連片良田,新增耕地95畝,昔日的“巴掌田”變成了“豐產田”,機械化耕作不再是難題,為糧食豐收打下了硬基礎。
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23年,四聯村流轉了200余畝農田,通過精細化管理,每年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6萬余元。“今年投入5萬多元,對全村破損機耕道、涵管進行維修更換。”范華容說,接下來還要擴大特色產業規模,讓群眾的“錢袋子”更鼓,種糧更安心。
織密安全防線,涵養文明新風
“池塘水深,請勿下水……”連日來,四聯村村干部走村串戶的宣傳聲此起彼伏。“天越來越熱,防溺水這根弦鬆不得。”村干部譚振揚擦著汗說,村裡已在池塘、河道立起28塊警示牌,鎮村干部組成巡邏隊每日沿水域巡查,還通過村廣播循環播報、入戶發放宣傳單等形式,把自救互救技能送到家家戶戶,筑牢生命安全防線。
“105國道穿村而過,道路安全馬虎不得。”譚振揚介紹,村裡專門組建了交通勸導隊,每逢早晚高峰,隊員們都會准時守在路口。“大爺,過馬路可得多瞅瞅兩邊呀!”話音剛落,就見一名志願者上前,輕聲勸導著正要橫穿馬路的行人,耐心糾正其不安全的出行習慣。
在筑牢安全屏障的同時,四聯村更以文明新風浸潤鄉村肌理。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該村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用家常話講透黨的政策﹔好媳婦、好婆婆、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推進家庭文明建設,促進鄉風文明。“這些活動不光讓日子有滋有味,更讓講文明成了習慣。”范華容笑著說,如今,村裡人的精氣神,透著一股向上的勁兒。
“跟著群眾需求走,把民生服務、文明創建、安全保障抓實抓細,讓日子越過越舒心。”談及下一步工作,范華容語氣堅定說。
從傾聽民聲到守護平安,從培育新風到產業增收,四聯村正用實打實的行動,描繪著一幅充滿煙火氣與幸福感的鄉村新畫卷。小山村的日子,就像田裡的稻穗,沉甸甸、暖洋洋。(潘金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