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萍水”相逢處 贛湘共潮生

——萍鄉市積極探索湘贛邊區域協同發展新路徑

2025年07月16日08:44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沿著湘贛邊的羅霄山脈南下,滿目蒼翠間,激蕩著發展的脈搏——科研平台聚智領航,產業發展活力涌動,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惠民服務跨省通辦……山脈間回蕩著改革的腳步聲,牽動老區人民心弦。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一聲“老表”,承載著湘贛兩地山水相連、血脈相親、文化相融的深厚情誼,為兩省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江西唯一全境納入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的設區市,近年來,萍鄉市充分發揮政策與區位優勢,以合作機制創新破解行政壁壘,以產業協同發展激活區域經濟,以公共服務一體化增強群眾獲得感,積極探索省際交界地區協同發展新路徑,加快推動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向縱深拓展。

  “飛地”育新能:科技創新驅動江西“智”造

  在湖南湘江新區,夜晚的萍鄉(長沙)科技創新中心(以下簡稱飛地科創中心)依舊燈火通明。六樓的阿爾法生物醫藥科研團隊正穿梭於試驗中心,研究人員圍在實驗台前認真分析實驗數據,並就新產品測試進行交流驗証。

  “為破解科創資源不足的瓶頸,萍鄉市在長沙設立飛地科創中心,依托10個重點科研及產業孵化項目,與長株潭高校院所、高端人才攜手,共同促進產業技術需求與學術界技術供給精准對接。”萍鄉市飛地科創服務中心主任張蕾介紹,自飛地科創中心運營以來,共引進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院所專家人才42名、創新團隊24個,吸引16家萍鄉本土科技型企業入駐,促成28項技術轉移轉化。

  引才在長沙,用才在萍鄉﹔研發在長沙,轉化在萍鄉——中南大學畢業的貢太敏博士正是這一創新協同模式的生動實踐者。貢太敏說:“我所負責的金屬陶瓷新材料研究院是飛地科創中心下屬的產業研究院之一,相關科研成果通過我創立的江西魯班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萍鄉孵化,同時我還在萍鄉學院任教,積極推動人才培養與協同創新,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閉環體系。”像貢太敏這樣孜孜不倦地穿梭於實驗室、企業和講台的“飛地人才”,正成為區域協同創新的中堅力量。(記者 盧瑛琦)

  區域協同發展,既要“借智”,更要“創智”。今年3月,萍鄉市與中南大學共建的湘贛邊新材料現代產業研究院(以下簡稱產研院)在萍鄉揭牌運營。“產研院採取‘一院兩地多所N基地’模式運行,飛地科創中心是產研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兼任產研院副院長的張蕾表示,產研院將緊扣萍鄉市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10210”行動計劃和“4+2”新動能培育方向,進一步健全政校企合作機制,完善技術對接、產業金融、設備支持、研發協同、人才培養等制度,構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促進區域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園區鏈湘贛:跨省合作助力產業發展

  盛夏時節,上栗—瀏陽跨省合作產業園區內熱潮涌動,線路管網縱橫,車輛往來穿梭,一派生機勃勃的忙碌景象。

  “隨著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地處湘贛邊界的上栗縣,迎來發展的‘黃金期’。”上栗工業園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鄒若鈞指著不遠處正在建設中的皇家小虎·華中(上栗)超級工廠項目說,“我們加快構建‘四論評價+產業政策+雙向承諾’招商引資政策體系,積極探索‘定增招商’新模式,引進了一批知名湘企入駐園區,以商招商吸引更多外來企業前來投資興業,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食品和裝備制造為主的產業集群。”

  與此同時,湘贛邊區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正在持續拓展,產業協同發展邁入新階段。萍鄉市加快打造贛湘合作市級工業平台,推動全市6個工業園區加入長株潭園區發展聯盟,共建上栗—瀏陽、湘東—醴陵跨省合作產業園區,引導鑫通機械等本土企業融入湖南相關產業鏈供應鏈,助推湘贛邊區域新材料、裝備制造等特色產業協同發展。

  “區域合作為企業發展打開了廣闊天地。”鑫通機械常務副總經理劉建展示著公司研發的地下鏟運機等智能化設備。他對公司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得益於區域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從廠房建設改造、項目資金支持到核心技術攻關,政府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如今,我們的產品遠銷海外市場,今年還在長沙成立了分公司,營銷額有望突破20億元。”

  為強化園區要素保障,萍鄉市建立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協調、能源協同保障等機制,共同推進萍水河—淥水航道等重大項目建設,推動贛湘高速公路規劃銜接、天然氣管網聯通,促進各類要素雙向高效便捷流動,全面提升園區承載能力,為區域協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管理破壁壘:促進生態共護與服務共享

  悠悠萍水河,一路奔西,流入湖南株洲后稱淥水。萍水河—淥水是贛湘兩省的一條“生態河”,更是萍株兩市共同的“母親河”。

  近年來,贛湘兩省就萍水河—淥水流域保護展開系列合作。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加大,部分領域跨省協調還不順暢等問題亟待解決。如何持續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讓水更清河更暢?為此,萍鄉市聯合株洲市打破區域立法局限,創新同步立項、同步審議、同步實施等“八個協同”立法模式,在全國率先出台跨省設區市法規文本相同的地方性法規——《萍水河—淥水流域協同保護條例》。

  今年3月,萍株兩市再次聯合出台大氣污染協同防治條例。此次協同立法,是繼萍水河—淥水流域保護兩市共同立法之后,對跨區域協同立法的又一次深化探索,也是全國首個跨區域大氣污染協同防治條例。兩市還定期組織開展跨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跨省巡河護河和生態環境聯合執法,有力筑牢湘贛邊區域生態環境屏障。

  走進萍鄉市政務服務大廳,“跨省通辦”專窗標識醒目。剛辦完醫保轉移的群眾連連點贊:“以前要跑湖南老家三四趟,現在20分鐘搞定。”

  一地認証、全網通辦,一地受理、多地聯辦……萍鄉市推動上線“湘易辦”長株潭跨域通辦專區萍鄉分廳,在江西政務服務網萍鄉分廳和“贛服通”萍鄉分廳“跨省通辦”專區上線長沙、株洲等地政務服務事項。同時,在市縣兩級政務服務大廳設立“跨省通辦”專窗,讓企業和群眾“進一扇門、辦兩省事”。該市市縣兩級共簽署“跨省通辦”合作協議117份,涉及事項265項,累計辦理“跨省通辦”事項5萬余件。

(責編:鄒玢琦、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