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螺“嗦”出致富大產業

近年來,在上栗縣,一顆顆飽滿鮮美的楚山田螺,正悄然從田間溪流“爬”出,躍上全國乃至海外食客的餐桌。更令人欣喜的是,圍繞這顆小小田螺,一條貫通一二三產的完整產業鏈已然成形,成為驅動該縣鄉村產業興旺、農民增收致富的強勁引擎。
車間升級
鎖住“舌尖上的楚山風味”
走進上栗縣楚王田螺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智能化生產線正有序運轉。高達4米的電子組合秤下料器精准作業,取袋、計量、裝料、抽真空、封口、卸料……全流程一氣呵成,高效且規范。
“過去靠人工灌裝、稱重、封裝,效率低,鎖住風味更是難題。”該公司生產負責人曾春萍介紹,“今年通過引進新設備和改進工藝,實現了全自動精准稱重與灌裝封口一體化。同時,結合耐高溫包裝與蒸汽殺菌技術,成功鎖住了地道的楚山風味,實現常溫流通,讓美味‘隨時可得’。”
這場“車間革命”,是上栗縣田螺加工產業提質升級的生動寫照。成立於3年前的楚王田螺,由該縣桐木鎮楚山村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創辦,依托科技創新,這家鄉村企業迅速打通種養、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之路。2024年,公司產值超2000萬元,帶動周邊30余名村民就業,實現村集體增收5萬余元。
近年來,上栗縣堅持內培外引雙輪驅動,大力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推動田螺加工產業向標准化、規模化、品牌化邁進。在此背景下,全縣10余家田螺加工企業競相發展,在螺肉保鮮、風味鎖鮮等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開發出預制田螺、即食田螺等數十種產品。其中,以“鮮、辣、嫩”俘獲食客味蕾的香辣田螺,已在線上線下成為爆款。
生態智慧
一方水田“孵”出三重收益
盛夏清晨,上栗縣東源鄉江嶺村的千畝稻田碧浪翻滾。種糧大戶李偉根俯身撥開水稻,仔細檢查水溫。“水溫太高會影響魚螺生長,現在每天巡田三次,活水循環一刻不敢停。”他說。
面對加工企業對原料日益旺盛的需求,上栗縣積極向土地要效益,創新推廣“稻魚螺”綜合種養模式。李偉根是這一模式的先行者:在水稻移栽后,向田裡投放禾花鯉和環棱螺(田螺),構建起“稻因魚螺而優,魚螺因稻而肥”的生態循環系統。第一年,50畝試驗田便喜獲豐收。今年,他乘勢將種養面積擴大至140畝。“看當前長勢,禾花鯉大的有三指粗,田螺個重有兩克左右,待8月底收獲時,綜合畝產值預計超7000元。”言語間,李偉根充滿信心。
這把生態“金鑰匙”,為當地農業開啟了增效之門。據該縣農業部門測算,“稻魚螺”共生田畝均收益可達傳統水稻種植的3倍以上。今年,該縣新增推廣面積超1600畝,帶動36戶村民(含種糧大戶)參與。在保障糧食穩產的基礎上,預計可為田螺加工企業提供2000噸優質原料,實現糧增產、田增效、民增收。
融合賦能
線上線下“炒”熱田螺經濟
政策精准扶持與業態深度融合,讓“小田螺”成功撬動大市場。如今,楚山田螺不僅走進千家萬戶的廚房,更成為贛湘邊地區眾多夜宵店的“特色招牌”,形成獨具魅力的“夜宵經濟”新名片。“每天能賣出上百斤,很多外地游客嘗過還要打包帶走。”當地某夜宵店主王姐笑著說。
為提升“楚山田螺”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上栗縣還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各類食品展銷會,舉辦田螺美食文化節等活動,持續擦亮品牌,拓展市場半徑。同時,大力擁抱電商新業態,推動田螺產品暢銷全國,遠銷海外,年銷售額突破2億元。
“今年4月底,我們專門組建了電商銷售團隊,聚焦品牌推廣和直播帶貨,月銷售額超百萬元。”楚王田螺電商運營負責人歐陽樹林介紹,幾天后,小袋裝即食新品即將上線,銷售前景可觀。
小小的田螺,正以不容小覷的產業能量,為村集體增厚“家底”,為村民鼓起“錢袋”。“我們要深耕這粒螺,深挖鄉土資源稟賦潛力,以科技創新驅動全產業鏈升級,念好鄉村致富經。”上栗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歐陽林 全媒體記者 陳記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