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開展“文化贛鄱行”陶瓷文化實踐

2025年07月16日16:11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近日,江西應用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文化贛鄱行”陶瓷文化分隊深入千年瓷都,開展暑期大思政實踐活動。通過“學、講、研、踐”四維融合的行走課堂,引導青年學子在傳統與現代、匠心與紅色之間,體悟文化之魂,錘煉精神之骨,堅定信仰之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青年價值的深度融合。

在文化原點處“學” 以行走丈量千年匠心

“學”的第一站,實踐分隊直抵柴窯與氣窯開窯現場。一邊是數控調溫、標准化燒制的現代工藝流程,一邊是柴火翻騰、匠人守爐的古法燒制場景,青年學子在一冷一熱、一新一舊之間,直觀感受到“守正”與“創新”的文化張力,領悟技藝演進背后的時代變遷與精神傳承。柴窯匠人彎腰投柴、汗浸衣襟的畫面,讓“精益求精、不舍寸分”的工匠精神具體可感、觸手可及。

在中國陶瓷博物館與陶陽裡歷史文化街區,七十二道制瓷工序鋪展如畫軸,歷代陶瓷精品靜靜陳列,厚重的文化肌理躍然眼前。從“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匠藝邏輯中,青年學子不僅讀懂了器物之美,更讀懂了文明之魂——技藝的深邃、匠心的堅守,皆在其中。

在思想交匯處“講” 以對話激發精神共鳴

在中國犀牛工作室,主理人徐寧以“稀有即珍貴”為創作理念,展示了他對陶瓷工藝的極致追求。從泥料配比到釉色調制,從器型設計到火候掌控,每一道環節都承載著對傳統技藝的深耕與當代語境的回應。他說:“真正的好作品,是可以沉默地說話。”青年學生在他的講述中感受到一種超越技藝的文化信念,也在思想的共鳴中明白,文化自信並非遙遠的理論,而是源於對傳統的深度理解與創造性轉化。

在新四軍瑤裡改編展示館與陶瓷博物館,學院思政教師結合館藏紅色主題瓷,開展行走中的思政課教學,帶領學生從“紅星瓷盤”“八一瓷碗”等物件中回溯革命記憶與精神傳承。

在技藝深處“研” 以思辨打開文化認知

在景德鎮古窯遺址與陶瓷作坊之間,分隊成員圍繞瓷器的釉色變化、成型工藝和燒制規律,展開了有針對性的實地調研。實踐中,學生對同一器型在不同溫差下呈現出的細微色差進行了記錄與分析,並與師傅探討柴火與氣窯燒制效果的異同,逐漸意識到陶瓷技藝並非純粹經驗的積累,而是一套蘊含自然認知、審美判斷和技術智慧的系統工程。

在一次次追問中,他們開始思考,當代設計語言如何與傳統工藝銜接,手工技藝在現代社會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這種從“看見”到“看懂”、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的轉變,使“研”的過程真正成為一次思維的拓展與文化理解的加深。

在泥火之間“踐” 以創作回應時代命題

陶藝創作環節中,實踐隊成員將此前調研、觀察與思考帶入實踐,圍坐泥台,動手完成自己的紅色主題陶藝作品。拉坯時的重心掌握、刻畫時的細節把控、上釉時的色彩配比,每一道工序都考驗著理解力與專注力,也不斷加深著他們對“工匠精神”的體驗與認同。

圍繞“紅色記憶”主題,分隊成員以陶藝為載體,在手工實踐中探索個人表達與時代命題的交匯點。他們創作的《號角星輝》《星火相傳》《雪山豐碑》三件作品,分別以五角星、火炬、雪山為視覺符號,將“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注入泥坯之中。每一筆雕刻、每一道釉色,都是青年學子對理想信仰、精神傳承與歷史記憶的回應,也折射出他們在創作中對時代課題的深度理解與情感表達。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以“文化贛鄱行”為課堂,將千年陶瓷文化融入“大思政”教育,引導青年在文化體驗中堅定信仰、涵養精神、錘煉本領。他們在泥與火之間感悟傳承,於行與思之中回應時代課題,正以青春的筆觸,寫下屬於自己的“強國答卷”。

(責編:鄒玢琦、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