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鎢都”涅槃
——看大余縣如何推動鎢產業轉型升級

蔥蘢時節的庾嶺大地,綠意浸潤著山山水水。西華山國家礦山公園裡,當年採礦留下的斑駁礦坑已被蒼翠草木覆蓋,山風拂過,鬆濤與遠處工業園區的生產律動交織成獨特的交響樂——這是“世界鎢都”大余寫下的轉型樂章:從“一挖了之”的資源依賴,到“綠智高”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一塊鎢的涅槃,映照出傳統資源型城市的突圍之路。
作為世界鎢業發祥地,大余曾因鎢而興。然而,隨著資源稟賦變化、環保要求提升,“挖鎢、賣鎢”的老路越走越窄。近年來,大余縣錨定“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全力推動鎢產業全鏈條升級,構建起覆蓋“採掘—粗選—鎢精礦—仲鎢酸銨—氧化鎢—鎢粉—碳化鎢粉—硬質合金—刀鑽具—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的完整產業鏈。今年上半年,該縣40家鎢及有色金屬規上企業實現營收42.42億元,同比增長21.5%。這份亮眼的成績單背后,是一場脫胎換骨的產業革命。
從“黑煙囪”到“綠工廠”,讓鎢產業“呼吸”更清新
清晨,金色陽光洒滿江西翔鷺鎢業有限公司廠區,屋頂的光伏板陣列輝映著柔光,與四周綠植相映成趣。步入現代化的粉末生產車間,地面光潔、空氣清新,數台全自動十五管還原爐安靜運轉,屏幕上實時跳動著溫度、壓力等關鍵參數。這整潔、智能的生產場景,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傳統鎢冶煉“黑煙滾滾、粉塵漫天”的刻板印象。
“以前工人在鎢礦廠干活,要戴著厚厚的防塵面具,下班時鼻孔、耳朵、脖子卻還是黑的!”老技術員鐘永平說,在依賴燃煤窯爐冶煉鎢的年代,高大的煙囪日夜噴吐黑煙,車間裡煙塵彌漫。如今,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省級“綠色工廠”的翔鷺鎢業,正以科技為筆,書寫綠色冶煉新篇章。
“我們採用全自動氫氣還原系統,用清潔氫氣完全替代傳統碳還原劑,同時以電加熱徹底取代燃煤加熱,反應產物隻有高純度鎢粉和水蒸氣,從源頭杜絕了污染。”該公司副總經理黃磊介紹。車間環境煥然一新,工人們身著整潔工裝,隻需在電腦前監控運行參數。
綠色轉型,不止於“去黑煙”,更在於系統性的能效革命。抬頭望去,企業屋頂的光伏板構成另一道風景線。“年發電量達306萬千瓦時,可以滿足廠區部分生產線用電需求。”黃磊自豪地說。此外,在各車間裡,高效節能電機比傳統設備節電15%,智能風機隨溫變速,變頻系統降低了高壓反應釜、還原爐等大功率設備能耗……“一年節約用電約320萬千瓦時,折合400噸標准煤當量。”黃磊精准地算著這筆“綠色經濟賬”。
翔鷺鎢業的綠色發展實踐,是大余縣鐵腕推動鎢產業綠色轉型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大余縣緊扣《江西省碳達峰實施方案》及《贛州市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2021—2025年)》,以政策與資金雙軌驅動,系統性重塑鎢產業綠色格局,著力構建“採礦—選冶—廢料再生”全產業鏈循環體系,大力推廣廢水循環利用與固廢資源化技術,有效回收鎢合金廢料、安全處置鎢渣,助力“世界鎢都”邁向綠色發展新征程。
“實踐証明,綠色不是負擔和成本,而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大余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曹建福表示。目前,全縣已有8個礦區入選省級以上綠色礦山名錄,3家企業獲評省級“綠色工廠”﹔2021年至今,累計完成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面積3758.72畝。
“數字大腦”賦能智能制造,讓“工業牙齒”更智慧
在贛州金上精密刀具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化車間,一場“靜默革命”悄然進行:五軸聯動數控機床高速運轉,機械臂精准抓取工件,8名技術員從容監控著130台設備——車間日均產出1萬支刀具,告別了傳統制造的人頭攢動與喧囂。
“與過去的生產方式截然不同。”該公司負責人彭岳手持一支直徑僅5毫米的精密銑刀介紹:“這類精細活曾依賴老師傅半手工研磨,日產量有限,合格率僅75%左右。如今,智能化生產線24小時運轉,合格率躍升至99.5%以上。”
變化的關鍵,在於給“工業牙齒”裝上“數字大腦”。在車間數據中心,制造執行系統如同“智能調度員”,實時分析設備數據:哪台機床該換刀具了,哪道工序進度滯后了,系統會自動預警並調整。“柔性生產能力的提升尤為關鍵!以往切換產品型號需半天調試換裝,如今系統能‘讀懂’設計圖紙,自動生成並切換加工程序。”彭岳說。
這種“智慧”,讓金上精密的產品暢銷全球68個國家和地區。在汽車制造業,其生產的硬質合金銑刀被用於發動機葉輪流道的修光﹔在船舶工廠,硬質合金旋轉銼則用於精密倒角及毛刺清理﹔而在醫療美容領域,硬質合金旋轉銼也用作牙科及美甲工具……“今年上半年,產出精密刀具超100萬支,實現產值1500萬元。”彭岳透露,正在推進的二期項目將建設智能化研發中心和數字化生產線,達產后,高性能刀具的年產能將躍升至240噸。
金上精密的“數字躍遷”,源於大余縣夯實的“數字基座”。近年來,大余著力構建縣域“鎢產業大腦”,積極搭建“5G+工業互聯網”平台,大力支持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為設備互聯、數據實時採集與分析提供強大支撐。
如今,數字化、智能化已成大余工業“標配”:全縣79家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6家獲國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級以上認証,2家獲國家“數字化成熟度”二級認証。“從‘制造’到‘智造’,不僅是效率倍增,更是價值鏈的整體躍升。”大余縣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黨組書記邱榮金總結道。
向價值鏈高端攀升,讓每一塊鎢“物盡其用”
在江西省三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展廳,沉甸甸的鎢礦石、色彩多樣的精加工鎢粉、精密的異形鎢鋼模坯及零件,直觀串聯起鎢的“價值躍升鏈”:從每噸十余萬元的黑鎢精礦,到單價上千元的定制模具,再到每套數萬元的航空航天零件,價值實現了大躍升。
“這就是鎢的‘變形記’。”該公司總經理鄧仁輝拿起一件造型復雜的異形鎢制品介紹道,“這玩意兒以前靠切削加工,材料浪費嚴重,現在採用精密模壓結合數控車床、粉末注塑成型技術,直接把鎢粉‘捏’成形狀,材料利用率超過95%,交貨周期更是縮短3至6天。”
三特新材料深耕的“鎢鋼非標定制”領域,正是大余縣推動鎢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方式之一。“通過層層的精深加工,鎢精礦從深埋的岩石中到工業的實際應用,被賦予了更高價值。”公司負責人鐘翔鳳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已達2000萬元,全年營收預計超5000萬元。
這種“增值術”,離不開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力。在大余,一條從礦山到終端產品的“鎢產業鏈圖譜”清晰可見:漂塘、下壟等上游礦山堅持“綠色開採”、智能選礦,不斷提升鎢精礦品位,保障優質原料的供應﹔翔鷺鎢業、金鑽鎢鉬等中游企業“精耕細作”,突破高純、超細碳化鎢粉等制備技術,不斷提升材料性能﹔金上精密、三特新材料等下游企業聚焦高端數控刀具、精密異形件定制,“精雕細琢”,打造終端產品。如此環環相扣,讓每一塊鎢都“物盡其用,價值最大化”。
“單打獨斗難成大業,靠的是產業集群的聚合力量。”大余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溫斌介紹。目前,園區已集聚鎢產業鏈企業超百家,形成“礦山綠色開採—智能冶煉加工—精深高端制造—資源高效回收”的完整生態閉環。大余有色金屬新材料(鎢新材料及應用)產業集群成功入選2024年江西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大余工業園區榮登“中國產業園區創新力百強”榜單。
在這片土地上,鎢不再是簡單的“礦石”,而是變成了航天器的“骨骼”、芯片的“血管”、精密機床的“牙齒”——一塊鎢的旅程,寫滿了“鎢都”向“智造高地”的跨越。這場“綠智高”轉型的實踐証明:傳統產業不是“夕陽產業”,只要敢闖敢試、勇於創新,就能煥發新生機、開拓新空間。
“世界鎢都”的答卷還在續寫,而它的每一筆,都蘸滿了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專家點評
陳顥(江西理工大學鎢資源高效開發及應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大余縣的轉型實踐為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其一,全鏈布局破瓶頸。產業突破初級加工模式,向中高端深度延伸,構建了從礦山採掘到高端制造、再到循環利用的鎢產業完整閉環,極大提升了整體效益。其二,創新驅動促躍升。深化產學研用融合,將尾礦、廢水治理等挑戰轉化為增長點,特別是鎢渣綜合回收等關鍵技術突破,顯著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變廢為寶”的價值創造。其三,綠色引領謀長遠。大余以實踐有力証明,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並非零和博弈,而是塑造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其清潔生產模式與綠色礦山建設,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廣意義。展望未來,建議大余持續聚焦高端人才引育、自主品牌打造、產業鏈韌性強化,全力建設全國鎢產業創新高地。同時,增強國際視野,密切跟蹤市場動態,加強風險預警與應對,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與持續競爭力。
記者手記
轉型路漫漫,艱難但堅定
行走在大余,西華山國家礦山公園的盎然綠意,與硬質合金車間的精密節拍,交織成從“吃資源飯”向“點石成金”躍遷的雄渾樂章。翔鷺鎢業的“綠色能源”、金上精密的“智能車間”、三特新材料的“高端定制”,共同勾勒出大余鎢業向“綠”而生、向“智”而強、向“高”而攀的清晰軌跡。這份厚重的轉型答卷,彰顯著當地黨委、政府謀深慮遠、持之以恆的戰略堅定,映照著企業敢為人先、銳意創新的執著魄力。它昭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之路,縱然山高水長,只要錨定高質量發展航向,篤行新發展理念,勇立變革潮頭,就能將資源稟賦淬煉為持久競爭優勢,在時代大潮中開拓更為遼闊的新境界。 (葉相發 全媒體記者 張海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