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

曾幾何時,豐城市石江鄉培庄村的6850畝山林,在村民眼中是“守著青山愁飯吃”的負擔﹔如今,這裡正源源不斷地產出“綠色黃金”,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的寶貴財富。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培庄村,隻見林下套種的黃精株苗挺拔茁壯、生機盎然。再過兩年,這些藏於漫山綠意間的“寶貝”將加工成各類養生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這一轉變,始於黨建領航帶來的破局之路。面對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發展困境,村“兩委”率先行動起來。“我們首先摸清家底,發現村裡山多地少,生態資源豐富,水土條件良好,具備發展林下黃精種植的潛力。”培庄村黨支部書記聶軍平介紹。隨后,村委會多次組織村干部、黨員代表和種植大戶,赴樟樹、銅鼓、靖安及安徽九華山等地學習考察,對黃精的種植環境、技術要求和市場前景進行實地調研,進一步堅定了發展林下經濟的信心。
考察歸來后,村裡剛提出林下種植黃精設想時,不少群眾並不理解。村委會決定率先示范,投資70余萬元開發了100余畝黃精套種基地。“目前這批黃精即將上市。村民們看到了實效,紛紛自發跟進,黃精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聶軍平說,通過黨組織的示范引領,林下種植模式很快在全村推廣開來。
利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釋放的紅利,培庄村趁熱打鐵,成立農業發展公司,採取“村級托管+企業+農戶”方式流轉部分碎片化林地,整合各級項目資金,著力打造“長樂黃精”品牌。石江鄉人大副主席袁海說:“我們鄉對林地適度規模經營給予獎補,推動黃精產業從散戶試種轉為千畝連片種植,如今該基地已成為宜春市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與此同時,培庄村積極與南昌大學、文創公司開展結對合作,不斷優化黃精制品生產工藝,研發推出多樣化產品。目前,全村林下黃精種植面積已超1000畝,並建成黃精加工廠生產黃精茶、黃精酒、黃精丸等多款產品,實現了從種植、加工到研發銷售的全產業鏈貫通,產品附加值顯著提升。“全產業鏈年產值已達300萬元,黃精真正成了帶動村民增收的致富產業,初步實現了林下經濟助推產業振興的目標。”袁海介紹。
生態優勢守住了,旅游紅利也隨之而來。培庄村活化利用百年古村落和豐富的毛竹資源,打造“康養民宿+生態休閑”旅游IP,使其成為都市人遠離喧囂的“生態會客廳”。“這裡空氣清新,民宿是由老房子改造的,晚上聽著虫鳴入睡,清晨被鳥鳴喚醒,還能體驗挖黃精,特別愜意。”從南昌驅車前來的游客余瀟洋感慨道。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培庄村的實踐生動証明:守住綠水青山,就能贏得金山銀山。村民陳水蘭高興地說:“以前靠山吃山,收入渠道單一。現在跟著村裡種黃精,不僅能在家門口務工,流轉山林還有租金收入,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如今,培庄村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21萬元,50余名村民實現就近就業,20戶農戶通過房屋租賃和土地流轉穩定受益。千畝黃精煥發新生機,特色民宿點亮綠水青山,一條“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廣。(劉 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