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建“紅”引領產業“綠”
南昌經開區奏響新能源發展強音

“從提出訴求到變電站順利送電,僅用7個半月就解決了我們項目投產的‘用電瓶頸’,真正體現了產業鏈黨建‘紅色引擎’的強大推動力!”江西華創新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盛夫看著廠區內嶄新的110kV變電站,難掩激動之情。在南昌經開區,像江西華創新材有限公司這樣,借助產業鏈黨建破解發展難題的企業不在少數。近年來,該區緊扣新能源產業發展脈搏,以黨建鏈為紐帶,串起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強化組織覆蓋,構建“1+1+N”紅色架構。南昌經開區打破傳統黨建壁壘,創新構建“產業鏈黨建指導委員會+新能源產業鏈黨委+24個鏈上企業黨組織”的“1+1+N”組織體系,通過單獨組建、上下游聯建等方式,在產業鏈上建成黨組織10個,輻射服務新能源項目52個,覆蓋黨員600余人。“我們以‘鏈主’企業江鈴集團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為示范,帶動鏈上企業共同參與,讓黨的組織力量滲透到產業發展的每個環節。”南昌經開區產業鏈黨建指導委員會負責人黃靚介紹。這種組織架構既保証了統籌協調的權威性,又激發了鏈上企業的參與積極性,為產業協同發展筑牢了組織根基。
完善服務機制,打通企業發展“堵點難點”。“產業鏈黨委就像‘貼心管家’,無論遇到什麼難題,都能第一時間響應並協調解決。”周盛夫說。去年,華創新材年產10萬噸超薄鋰電銅箔項目亟需建設110kV專用變電站,南昌經開區黨工委主要同志在調研中了解訴求后,立即協調新能源產業鏈黨委推進解決。由於工程涉及多單位協調、技術標准統一等難題,產業鏈黨委迅速召開黨建聯席會議,成立“變電站建設產業鏈臨時黨支部”,將建設單位、設備供應商、技術服務商等黨組織凝聚起來,劃分“黨員責任區”,組建跨單位安全監督小組,實現“質量問題動態清零”。歷經8個月,變電站成功送電,每年可節約用電50萬度。
這一成果的背后,是南昌經開區建立的“問題收集—分類交辦—跟蹤問效”全鏈條閉環機制。8名“鏈管家”常態化走訪企業,精准匹配解決路徑,推動“重點問題產業鏈黨組織領辦、日常問題黨建指導員協辦、難點問題聯席會議合辦”。截至目前,產業鏈黨委已促成15家新能源企業交叉合作,破解重點難點問題13個,引進優質項目10余個。
集聚創新力量,推動產業能級躍升。“受市場供需影響,動力電池供應緊張已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在“經開之約”主題沙龍上,江西江鈴集團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負責人單豐武道出了行業困境。產業鏈黨委迅速響應,主動作為,當場牽線搭橋,促成江西江鈴集團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與南昌欣旺達新能源有限公司達成合作,並組建由企業黨員技術骨干、高校院所專家組成的“聯合技術攻關小組”,針對D180電池包“電芯線、模組線、PACK線”三大難題集中攻堅。
“我們先后開展20余次生產現場審查、30余次技術交流,解決100余項工藝問題。”南昌欣旺達新能源有限公司欣旺達黨總支書記、品質部部長雷東介紹,針對電芯卷繞對齊度、漏箔問題,黨員技術團隊反復試驗,整改工藝流程、優化工藝參數,使電芯卷繞工序良品率提升至99.8%。不到一年時間,首台D180電池包順利下線,江鈴純電汽車“小麒麟”成功上市,實現電池供應鏈南昌本地化。
如今,南昌經開區在新能源產業鏈上設置50個“黨員示范崗”、18個“黨員責任區”,推動黨建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南昌欣旺達“四聯一融”黨建工作機制入選全國新興領域黨建創新案例,多家企業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優秀場景”“江西省智能制造標杆企業”。2024年,南昌經開區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28.7億元,同比增長12.1%,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從組織覆蓋到服務賦能,從技術攻關到產業集聚,南昌經開區以產業鏈黨建為抓手,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讓紅色動能持續為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