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多地發展完善慢行系統,著力建設宜居城市

美好生活 慢慢享受(體驗·民生一線觀察)

本報記者 王昊男 楊顏菲 沈靖然
2025年09月12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城市的核心是人,著力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是城市工作的重要任務。建設城市慢行系統,是提升城市生活舒適度、便利度的有益嘗試。本報記者到多地探訪發現,各具特色的城市慢行系統逐步完善,很多城市居民越來越享受慢行帶來的便利與美好。

  ——編 者

  漫步街頭,放鬆身心,休閑又健身﹔騎行單車,暢行無阻,綠色又環保。

  慢行系統是指以步行、自行車等非機動車或低速交通方式為主的城市交通體系,旨在解決快慢交通沖突問題,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打造高品質城市公共空間。越來越多的居民在城市慢行系統中擁抱綠色出行,樂享慢生活的悠然韻味。

  優化交通,提升城市出行效率

  晨光熹微,北京二環路上的車輛逐漸多了起來。家住東城區安定門附近63歲的張建國,像往常一樣穿上運動服,沿二環邊上的綠道開始晨練。“有了這條路,鍛煉、出行都太方便了。”

  慢行系統是城市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建國腳下這條綠道,全長35.5公裡,去年年底全線貫通。打開地圖,它猶如一條綠色絲帶,將北京二環沿線的公園、文化遺址和商業區都串了起來。

  “慢行系統是短距離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駁的最佳方式,是助力交通領域‘碳減排’的重要途徑。”在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軌道所所長王書靈看來,慢行系統的設計理念要遵循安全、連續、便捷、舒適等原則,使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各行其道。“合理科學的規劃,有助於提升城市交通系統的整體運行效率。”

  為啥慢出行受歡迎?首先是便捷。“短距離出行,騎行可能比乘車還快,慢行並不‘慢’。”王書靈說。

  同時,慢行交通環境的改善進一步提升了體驗。早上7點剛過,昌平區回龍觀至海澱區中關村軟件園的自行車專用路上已是車輪滾滾。這條全長6.5公裡的自行車“高速路”是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

  “通勤時間從原來的1個小時,縮短到30分鐘以內。”家住回龍觀的張先生喜歡騎車上下班,“以前很多道路機非混行,感覺不夠安全。現在有了專用路,騎車比乘公交快,比開車省心。”

  近年來,一條條慢行街道在北京陸續亮相,有力提升市民出行的舒適感和獲得感。《北京市慢行系統規劃(2020年—2035年)》提出,以“線貫通、點覆蓋、增體驗、定規則”為重點,加快形成一主、兩輔、四特色的慢行網絡,圍繞學校、醫院和軌道車站及周邊等重點區域,塑造高品質的慢行友好出行環境,打造7類慢行特色街區。比如,朝陽區三裡屯路啟動環境整體更新工程,通過優化道路斷面、增種綠化植被、補充公共休閑設施等方式,構建起連續流暢、規劃合理的線性交通空間。

  “我們建立了‘評價—治理—再評價—再提升’的閉環工作機制,以年度慢行交通服務評價為抓手,持續優化慢行系統。”北京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北京已施劃獨立自行車道60.6公裡、拓寬自行車道329.9公裡。

  隨著慢行系統的不斷完善,北京市民慢行出行意願持續提升。數據顯示,2024年,北京慢行出行比例達到50.1%,其中自行車出行比例佔20.0%﹔在全市495個主要道路斷面中,100余個斷面早高峰期間非機動車騎行量超過3000輛次/小時。

  放鬆身心,打造市民共享空間

  清晨6點,江西南昌,贛江江面薄霧未散,騎行愛好者王青已從英雄大橋下出發,沿著贛江風光帶的綠道穿行。

  “以前騎行得往郊區跑,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穿江越湖’,兩小時串聯鳳凰洲市民公園、秋水廣場等好幾個景點,累了還有驛站歇腳,太舒服了!”王青口中這條讓人愜意的路線,是南昌紅谷灘區以贛江為依托打造的28公裡慢行系統——這條集步道、綠道於一體的生態長廊,為市民筑起散步、跑步、騎行的安全空間,讓慢行成為放鬆身心、提升生活品質的日常。

  來到“南昌之星”摩天輪下,彩色塑膠鋪就的智慧跑道上,60多歲的張女士正和姐妹們沿著內側慢走,“這路面走起來特別舒服,不硬不軟,每天走兩圈都不覺得累!”

  不遠處,智能存取包櫃旁,晨練結束的市民王軒正取走隨身物品,對於他來說,慢行系統的意義非同一般。王軒曾深受肥胖困擾,“過去,我體重200多斤,一度出現脂肪肝、腰椎間盤突出等問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沿江邊步道慢走,漸漸愛上運動。”

  好的環境能影響人。“贛江沿線的設施建設,不僅為大家提供了便捷的運動空間,更讓我在科學鍛煉的過程中感到放鬆和快樂。”王軒說。

  這些讓市民交口稱贊的慢行體驗,源於南昌市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對民生需求的精准把握。

  “從綠道串聯的景觀節點,到智慧化的配套設施,我們堅持‘生態優先、文城相融’的原則,通過開放綠地共享、綠道系統串聯、科技賦能治理,把原本分散的濱江空間、文化地標、生態濕地連成有機整體。”紅谷灘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三懷說,這條總長28公裡的“生態景觀帶”已升級為“市民生活帶”,來健身、游玩的市民一路可看江景、賞綠意。

  得天獨厚的濱水空間不僅為南昌市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還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同時也對南昌市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紅谷灘贛江風光帶憑借慢行系統,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民生福祉,成為市民共享的活力空間,是城市濱水公共空間建設的生動范例。”南昌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周志儀長期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發展,在他看來,紅谷灘贛江慢行系統的獨特價值,在於將這一生態長廊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共享”的載體,為全國城市濱水空間開發提供了寶貴經驗。

  慢行系統發展越快,就越能為綠色出行和美好生活提供支撐。這些慢行線路,或融入山水,或串聯街巷,讓市民在腳步間感受健康節奏,也在風景裡留下美好時光。

  改善體驗,現代城市增添韻味

  在重慶,步行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山地的高差、道路的曲折,塑造了獨特的“立體交通”格局,也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習慣了“上坡下坎”的出行節奏。

  近年來,重慶充分依托本地特色資源,不斷推進高品質慢行系統建設。截至目前,中心城區已累計建成山城步道超過840公裡,一個“互聯成網、便民高效、全齡友好”的多功能步道體系初步形成。

  清晨,住在渝中區阿卡迪亞小區的陳女士從小區門口步道出發,通過慢行系統去九坑子農貿市場買菜。“以前買菜得繞好大一圈,現在幾步路就到了!”她笑著說,“出行方便多了!”

  阿卡迪亞小區依山而建,地形限制多,過去到最近的紅岩村地鐵站,看著就在眼前,但受制於高坡地形,得繞行近半小時。有了連接公共交通的步道后,居民去地鐵站只要十來分鐘。

  阿卡迪亞小區的變化,得益於重慶持續推進山城步道建設。獨特的地形地貌使得重慶中心城區的各類公共空間分布零散。近年來,重慶以山城步道為載體,將原本分散的社區、公園、學校和地鐵站通過步道串聯成網。

  重慶市住建委編制發布《重慶市慢行系統建設“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重點打造山城步道品牌。重慶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做規劃不僅是修一條路,還是重新梳理公共空間,讓市民生活更便捷,體驗更豐富。”

  沿著半山崖線步道一路向前,場景不斷變化。這條順應山勢匠心打造的步道,沿途保留下抗戰遺址、老城牆等歷史印記,串聯起歷史脈絡。渝中區石油路街道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周春見証了這裡的變遷:“在這裡散步,就像翻閱一本活的城市史,讓山城居民望見山、看見水、記住了鄉愁。隨著城市更新,樓高了,交通發達了,但山城步道串聯起的城市空間,讓重慶人感嘆,這裡還是山城的老味道。”

  在戴家巷,步道也悄然改變了社區生態。沿著蜿蜒而上的石階步道,40多家咖啡館、文創商店和獨立書店錯落有致,原本沉寂的老社區煥發出新活力。年產值突破億元,這不僅是商業的復蘇,更是社區的重生。

  “步道不是單純的通道,它串聯起居民的生活動線、商業形態和文化記憶,是社區有機更新的重要紐帶,這裡真正做到了‘以步道興社區,以慢行促融合’。”渝中區重點項目建設事務中心主任唐柏君說。

  山城步道,正用“慢”的方式,為這座快節奏發展的城市注入新內涵。出行不再是負擔,而是一段可以享受的時光。從市井街巷到江岸風光,從社區更新到文化傳承,慢行步道讓出行更綠色,也讓山城更有韻味。

  城市慢行系統帶來的“生態+文化+社會”的融合發展模式,既守護了自然基底,又激活了人文活力,更凝聚了社會共識。周志儀建議,綠道網絡體系的規劃與構建,需將城市的自然基底、歷史文脈及人文精神等核心要素系統內化,通過綠道線路的統籌設計,有效整合水網綠地、城鎮鄉村、旅游景區、文化節點與生態農業觀光區等多類空間載體。

(責編:鄒玢琦、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