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城市更新中的民生溫度

2025年09月13日08:16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走進宜春市鼓樓步行街,譙樓古朴典雅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平坦整潔的石板路邊,文創集市、美食攤點攤位吸引了眾多市民,街區商業活力和煙火氣十足。

  近年來,宜春市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為根本遵循,從民生保障、空間集約、多元治理三個維度發力,讓城市有“顏值”,群眾生活有質感。

  民生為本,織密群眾幸福網

  宜春市將群眾訴求作為城市更新第一信號,通過“硬件升級+服務延伸”,把民生實事辦到居民心坎上。

  “以前上班路上容易堵,現在秀月大橋通了,通勤時間省了不少。”市民黃星說。

  近年來,宜春新建宜春大道高架橋、370跨鐵路橋等工程,打通多條斷頭路,路網密度大幅提升﹔新改擴建37所校(園)、新增學位3.56萬個﹔宜春市人民醫院二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床位800張,破解“出行堵、上學難、看病擠”等難題。

  “加裝了電梯,上下樓輕鬆多了。樓下還有‘口袋公園’,環境更宜居了。”宜陽新區教苑小區張秀梅說。2024年,宜春對113個老舊小區實施“一區一策”改造,惠及3.7萬戶居民,同步建設2036套保租房,緩解住房難題。在“好社區”建設、老舊小區改造中,宜春創新引入“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進社區。

  “這些團隊挨家挨戶調研,了解到社區老年人想有個歇腳的地方,年輕人希望有個健身區,最后調整了方案,不僅加裝了涼亭和座椅,還增加了羽毛球場和乒乓球桌等體育設施。”袁州區湛郎街道湛郎橋社區黨委書記劉海峰介紹,“聽取老百姓的意見后,改造效果比預想的好!”

  集約為要,激活空間新價值

  立足山水城市特色,宜春通過“留改拆”結合,讓閑置空間“活”起來,讓生態資源“用”起來。

  “原來的宜春電機廠荒廢多年,現在改造成江特文創園,我開的本土美食小吃店,周末能接待上百個游客,年租金還比新商圈便宜三成!”文創園商戶宋江的話,道出了存量改造的價值。目前,該園區入駐商家從16家增至73家,年租金收入突破300萬元﹔鼓樓步行街則串聯袁州譙樓等歷史資源,從臟亂差變為集文化、商業於一體的網紅打卡地,實現“工業鏽帶”“老舊街區”向“生活秀帶”的轉變。

  “依托中心城區43座山體資源,宜春打造18座山體公園、33公裡閉環綠道,配套健身器材、兒童設施﹔利用街角空地建成32個‘口袋公園’,新增綠地6.8萬平方米,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宜春市政府住房保障中心副主任高有亦說。

  治理為基,構建協同新格局

  宜春市以共治共享為核心,構建“政府牽頭、三師支撐、群眾參與”的治理體系,讓城市更新更有煙火氣。

  該市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工作小組,出台10項配套政策﹔在基層治理中,569個住宅小區實現紅色物業全覆蓋。在湛郎橋社區停車泊位共享項目中,社區成立議事會,通過問卷、座談確定錯峰停車方案,商戶白天用車位,居民晚上用,還引入智慧停車系統。“以前因搶車位經常引發糾紛,現在有了議事會,大家商量著來,問題解決了,鄰裡關系也更和睦了!”社區居民劉德華說。

  “城市更新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讓市民觸摸到幸福的‘裡子工程’。”宜春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熊厚勝表示,接下來,該市將錨定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把民生實事做細、空間利用做優、協同治理做實,讓千年古城在城市更新中,充滿民生溫度,不斷激發發展活力。(宋 茜 本報全媒體記者 徐黎明)

(責編:鄒玢琦、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