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紅管家” 溫暖千萬家

“紅管家”志願者為老人理發。
9月3日清晨,共青城市茶山街道溫馨家園小區33棟樓下,樓棟長羅賢明正穿著印有“紅管家”標識的紅馬甲巡查。見一位老奶奶抱著紙箱往樓道堆,他連忙上前:“阿姨,消防通道可不能堵,我幫您找收廢品的人來吧。”中午時分,社區幸福食堂內,另一名“紅管家”岳俊端著溫熱的餐盤,送到老人袁有才手裡,輕聲說:“奶奶,您慢點吃,我再幫您盛碗湯。”
這個有著4315戶居民的大型安置小區,處處流淌著暖意。這份溫暖的源頭,正是一群穿梭在樓棟間的“紅管家”。
建成於2015年的溫馨家園小區,是當地規模最大的安置小區,樓棟密、人員雜。2018年,溫馨社區入駐。
“以前小區裡漏水、亂停車、鄰裡吵架的事常有,可社區干部就那麼幾個,常常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管不過來,也管不到位。”提起幾年前的窘境,社區黨委書記熊茵茵說。
如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2023年,社區從“人”入手,凝聚起黨員、樓棟長、熱心居民這些“身邊人”,組建起一支“紅管家”隊伍,以此充實社區服務力量。這支隊伍起初隻有20多人,短短一年多時間便壯大到上百人。社區還按成員特長,細分出志願服務、矛盾調解等6支專項隊伍,居民有任何需求,都可對應找到“紅管家”幫忙解決。
羅賢明與“紅管家”的緣分,要從2015年說起。那年,他從江益鎮荷塘村搬到溫馨家園小區。在村裡時,他就是大伙兒信得過的小組長。2023年當選小區樓棟長后,他又主動加入“紅管家”隊伍,把這份熱心延續到新家園。
平日裡,樓道巡查、衛生宣教、安全提示、調解鄰裡矛盾等,都是他常做的事。去年夏天,兩戶居民因管道老化滲水起了爭執,羅賢明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上門查看,一邊安撫雙方情緒,一邊聯系專業維修人員。“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這點小事犯不著傷了和氣。”在他的協調下,雙方達成一致,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一點小矛盾,就怕沒人搭橋。咱‘紅管家’站在中間,兩邊都是鄰居,哪有解不開的結?”羅賢明說。
社區裡,“紅管家”們常走家串戶摸排情況,總能精准捕捉到居民的需求。不少雙職工家長念叨:暑假和周末,孩子沒個好去處。社區很快就張羅開設“溫馨課堂”,不光能為孩子輔導作業,還有繪畫、口才、書法等免費課程。居民熊旭明是教培行業從業者,加入“紅管家”隊伍后,不僅自己來課堂授課,還帶動機構裡的其他教師當志願者,為孩子們提供更豐富的課程選擇。
更讓人暖心的是,今年社區還把13名外賣小哥納入“紅管家”隊伍。社區為他們提供休息驛站、免費飲水等便利,這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騎手們也用行動回饋社區。外賣小哥陳裕勇時常在送外賣時幫行動不便的老人順手扔垃圾,時間久了,居民們見了他都熱情打招呼:“小陳又來啦,辛苦啦!”這份認可,讓陳裕勇覺得特別暖心。
在溫馨社區,“有事找‘紅管家’”成了居民挂在嘴邊的話。熊茵茵翻著厚厚的服務台賬,滿是欣慰。她說,過去,社區干部總圍著問題轉﹔如今,“紅管家”像社區的神經末梢,居民有需求,他們總能第一時間感知,第一時間回應。“紅管家”的出現,不僅提升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讓大家對社區有了強烈的歸屬感。他們就像一顆顆螺絲釘,擰緊了社區治理的螺母,促進了鄰裡和睦,讓社區成了“溫馨之家”。(全媒體記者 侯藝鬆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