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支援其他國家反法西斯斗爭——
共同抗擊侵略 堅定捍衛和平(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堅持抗戰牽制大量日軍主力,派遠征軍入緬作戰,支持盟軍太平洋戰場的戰事,同時通過支援前線作戰行動、提供人道主義救援和后勤保障等方式,支援其他國家的反法西斯斗爭。中國人民與各國正義力量一起,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唐鐸與德國法西斯鏖戰100余次、立下赫赫戰功——
為正義事業鷹擊長空
杜 娟
在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中,有一位中國飛行員駕駛戰機與德軍殊死搏殺。他就是曾在蘇德戰場上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空戰的唐鐸(見圖)。
1904年,唐鐸出生於湖南益陽一個農民家庭。14歲入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多年后唐鐸回憶:“像我這樣一個幼稚的農村青少年,正是在蔡和森同志引導和教育下,在楊昌濟老先生的親切關懷與支持下,才參加五四運動的。這對我走上革命道路起了決定性作用,我終生引以為豪,並感到無限幸運。”
1920年,唐鐸前往法國蒙達爾紀勤工儉學。其間,因積極參與革命活動,他被法國當局驅逐出境。回國后,唐鐸毅然投身航空事業。1924年,他考入廣東軍事飛機學校,次年被選派至蘇聯空軍第二飛行學校深造。1928年,唐鐸獲蘇聯空軍中尉軍銜,次年8月被分配到斯摩棱斯克的蘇聯空軍第6旅第18航空飛行大隊任中尉飛行員。1933年11月7日的莫斯科紅場閱兵中,唐鐸作為長機飛行員率百架戰機接受檢閱。1942年,他從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畢業,獲機械工程師職稱,1943年被授予少校軍銜。
1944年6月,唐鐸任蘇聯空軍74團實習副團長,在同德國法西斯軍隊的空戰中屢建戰功。首次執行任務,他帶領4架強擊機超低空飛行,突襲德軍野戰機場,摧毀數十架敵機。這場漂亮的突襲,讓唐鐸中隊在蘇軍航空兵中聲名遠揚。
在同年7月進行的解放明斯克戰役中,唐鐸率強擊機團24架伊爾—10超低空出航,支援地面部隊作戰。見敵軍坦克進攻己方前沿部隊,他令機隊化整為零、輪番出擊。在此次戰斗中,唐鐸帶領的強擊機團擊落8架德軍殲擊機,殲敵坦克數十輛,僅唐鐸一人就擊毀10多輛坦克。該團因此被授予“蘇聯近衛軍”稱號,唐鐸榮獲一枚列寧勛章。
在1945年東普魯士戰役中,唐鐸創下一天6次升空的紀錄。多年后,回望這段烽火歲月,他感慨:“那些日子,飛機幾乎都是帶血作戰的。每次起飛關上機艙蓋時,誰也不知道還能不能飛回來。可是一飛上藍天,我就隻有一個心願,揪住敵人的飛機,拼命也要干掉它。因為我們心裡都明白:為正義事業血洒長空,這是值得的!”
唐鐸曾駕駛戰機與德國法西斯鏖戰100余次,立下赫赫戰功,被授予列寧勛章、紅旗勛章、紅星勛章、蘇聯衛國戰爭勛章及衛國戰爭戰勝德國獎章等榮譽。
盡管在蘇聯已榮譽加身,但唐鐸更渴望報效祖國。1953年,唐鐸重返闊別近30年的祖國。周恩來總理在接見他時殷切囑托:“我們多次向蘇聯政府交涉,才把你要回來,希望你能把在蘇聯學到的航空知識和技術很好地傳授給我們的年輕人,為建設人民空軍作出貢獻。”此后,唐鐸參與籌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任空軍工程系主任,參與創建15個航空專業、27個教研室,培養出大批空軍技術骨干。
唐鐸將軍的一生,是國際主義精神的生動寫照。他在異國反法西斯戰場浴血奮戰,回國后又為新中國航空事業鞠躬盡瘁,用生命詮釋了忠誠與擔當。他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豐碑上。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軍民奮勇救助杜立特中校等美國飛行員——
展現“人性最光輝的一面”
時偉通
在浙江衢州市水亭門歷史文化街區,有一座杜立特行動紀念館。這裡記錄了中國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營救美國飛行員的壯舉。這場大規模救援持續數周,成千上萬中國軍民冒著生命危險參與其中,成功營救64名美軍飛行員,譜寫了中美兩國人民用鮮血捍衛正義、追求和平的英雄壯歌。
1942年4月18日,美軍杜立特中校奉命率領16架B—25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空襲日本。空襲任務完成后,由於油料不足,加上夜間惡劣天氣及通信中斷,機組未能按原計劃降落在衢州機場。杜立特中校等75名機組人員棄機跳傘,散落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
當日深夜,浙江三門縣檀頭山島上,漁民麻良水、趙小寶夫婦看到有人打著手電筒向村子走來,以為是土匪來搶劫,便逃往山上。返回家中時,他們在豬棚的草堆裡發現了4名外國人。一通比劃,夫婦二人得知這些飛行員是抗擊日軍的盟軍飛行員,立即將他們帶回家中,端來飯菜,還讓出自家的床供其休息,二人則徹夜在外守護。次日凌晨,趙小寶又於村東的礁岩中尋獲第五名傷員。麻良水借來漁船,讓飛行員扮作漁民,以草木灰涂面掩容,趁著夜色將他們安全送達三門縣南田島,幫助其歸隊。
泰德·勞森中尉所在的7號機組迫降在南田島大沙村的海灘上。5名機組成員全部受傷,其中勞森腿部傷勢嚴重。當地村民發現后迅速展開救援,並將他們輾轉護送到三門縣城。臨海恩澤醫院的陳慎言醫生接到任務,連夜趕往三門。當地醫療條件有限,陳慎言只能先為他們進行簡單包扎,再將其轉移至恩澤醫院。由於勞森腿部傷勢持續惡化,情況危急,陳慎言與隨后趕來的美軍軍醫華特等醫生共同為勞森進行截肢手術,保住了他的生命。
同樣的救援故事在中國許多地方發生。在浙江江山,3號機領航員查爾斯·奧祖克跳傘逃生后,被當地村民廖詩原等人帶回家中救治﹔在江西廣豐,村民們用竹轎抬著傷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最終,75名飛行員中除8人被俘、3人遇難,其余64人均獲救返回部隊。
日軍得知美軍飛行員獲救,發動大規模搜捕和報復行動,25萬中國平民在報復中喪生,無數村庄被焚毀。當地民眾明知救助美軍飛行員可能招致殺身之禍,仍毫不猶豫伸出援手。這種無畏精神源於中國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堅定支持,以及對國際友人的深情厚誼。正如一位獲救飛行員晚年所說:“中國人民的勇敢行為,讓我看到了人性最光輝的一面。”
這次跨越山海的生死營救,成為中美兩國人民友誼的重要見証。多年后,獲救飛行員及其后代多次重返中國,向中國人民表達敬意。奧祖克的女兒蘇珊曾多次來華,她感念中國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每次來到中國就如同回家一般。中國人民一直在我的心裡,感謝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參與杜立特行動的飛行員。”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鄭偉勇對本文亦有貢獻)
20名中國海軍學員參與諾曼底登陸——
在歐洲戰場書寫青春榮光
范繼敏
1944年,盧東閣、郭成森、王顯瓊、黃廷鑫等20名赴英受訓見習的中國海軍學員,在完成系統訓練后,被編入英國皇家海軍現役軍艦,參加了代號為“霸王行動”的諾曼底登陸。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2年,中國啟動選派海軍學員赴英美受訓見習的計劃,以重建中國海軍,與盟軍並肩作戰。這批年輕的中國海軍學員在位於英國倫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軍學院學習海軍專業知識后,又進入英國南部的恰塘兵營接受槍炮實操訓練,學習掌握中型炮與對空射擊的小口徑炮等槍炮的操作技能,后被分派至現役大型軍艦上服役,積累航海與實戰經驗。
1944年6月6日清晨,諾曼底登陸戰役打響。這是一場高度復雜的立體聯合作戰,除了登陸作戰,海上火力支援、防空反潛、航道護航與封鎖缺一不可。來自中國的海軍學員被配置在戰列艦、重巡洋艦、驅逐艦與航空母艦上,成為盟軍海上作戰鏈條中的一環。
郭成森和盧東閣被派至“肯特”號重巡洋艦,擔任副炮長和副值更官,指揮或協助主炮執行對岸攻擊。諾曼底登陸期間,“肯特”號持續靠近灘頭實施壓制。郭成森指揮發射數千發炮彈,有效摧毀德軍的岸防工事,並在后續的布雷封鎖作戰中擊沉了1艘德軍大型救生船和4艘運輸船。
王顯瓊在一艘戰列艦上參加了對德軍諾曼底灘頭陣地的炮擊,執行火力支援任務﹔楚虞章、謝立和被分配到“國王”號航空母艦上,在開放的飛行甲板上輪流執行反潛瞭望與警戒任務,以防止德軍襲擊並救助落水飛行員﹔黃廷鑫與葛敦華被分配至“搜索者”號輕型航母,執行反潛警戒與航線掩護任務……無論是艦炮火控、飛行甲板調度,還是反潛戰術協同,中國軍人都迅速適應盟軍的戰術體系,為擊敗法西斯而英勇戰斗。
二戰結束后,這些中國海軍學員帶著在歐洲戰場上積累的實戰經驗與專業技能回到祖國。1949年,盧東閣、郭成森、王顯瓊、黃廷鑫等人加入人民海軍。他們有人執教講壇,培養新一代海軍軍官﹔有人投身艦隊,參與開創人民海軍的航海規范與戰術體系。
2006年7月5日,時任法國駐上海總領事薛翰代表法國政府,將“榮譽勛位騎士勛章”佩戴在黃廷鑫老人的胸前,以表彰他在諾曼底及普羅旺斯登陸中的貢獻。這份榮譽,不僅屬於黃廷鑫,也屬於其他遠赴歐洲戰場的中國軍人。他們的英勇奮戰,是中國為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作出重要貢獻的生動寫照。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