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崇義縣:拓寬人才向基層流動渠道
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圍繞基層產業所需、技術所需,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流動和激勵保障機制,引導更多優秀人才到基層一線貢獻才智、建功立業。
院地合作助力產業發展
“多虧了劉教授帶來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和綠色防控方案,不僅節省了三分之一的人工成本,結出的果子個頭還更勻、甜度還更高,真正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崇義縣長龍鎮種植大戶王利福指著自家的臍橙園,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這背后,離不開科技特派員劉小平的辛勤付出。作為贛南科學院的正高級農藝師,在當地與贛南科學院深化院地合作框架下,他將實驗室中孕育的先進技術轉化為果園增產增效的“金鑰匙”,讓曾經靠天吃飯的果園,變成了應用新技術的“高產試驗田”。
在崇義縣的大小果園茶山裡,人們常常能看到劉教授的身影。他時而俯身捏起一把泥土仔細察看,時而捻著葉片觀察長勢,隨即就向圍攏過來的果農們講解其中的門道。為了讓技術真正“落地生根”,他不僅將課堂設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農戶如何安裝滴灌管、如何配置水肥比例,還依托線上交流群實時答疑解惑,為農戶提供全方位技術指導。
近年來,崇義縣大力引導科技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聚焦贛南臍橙、高山茶、獼猴桃等特色產業,深化院地資源整合,以科技特派員聯系幫扶制度為重要抓手,通過“科技特派員+企業(合作社)+農戶”聯動模式,引導各領域專家常態化“進村入企”,常態化開展“科技上門”服務,推動技術、管理經驗直達一線,切實打通科技助農“最后一公裡”。
截至目前,全縣已有13個科技特派員團隊、超100名科技特派員“進村入企”開展科研成果轉化或技術指導,累計示范推廣現代技術47項,培訓農戶3萬人次。
名醫下沉推動水平提升
在崇義縣人民醫院,花費13元挂號費,就能就診於來自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骨科專家朱行飛。
“以前去上海找專家看病,不僅要奔波千裡,還要花費不菲的來回成本。現在專家來到家門口,真是解決了我們的大難題!”一位帶著老母親前來就診的市民激動地說道。
朱行飛醫生擅長四肢及關節損傷的治療,在上海普陀區坐診時,就有不少患者慕名求醫。他的到來,不僅帶來了先進的診療技術,更將全新的醫療服務理念植入基層。在崇義縣人民醫院工作期間,他不僅要完成日常門診和手術,還承擔著培養本地醫療人才的重任。每天清晨,他都會帶領科室醫生進行教學查房,結合具體病例深入淺出地講解診療要點﹔每周,他都會組織專題學術講座,將國際前沿的骨科治療理念和技術傾囊相授﹔每月,他還會主持疑難病例討論會,幫助本地醫生提升臨床思維能力。
近年來,針對高層次醫療人才數量短缺、服務能力不足等難題,崇義縣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作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突破口,積極探索與知名醫院深度合作,通過建立緊密型醫聯體、設立“名醫工作室”、實施“專家下鄉”活動等創新機制,一批像朱行飛這樣的專家被精准引進,定期來到贛南這片紅土地開展診療服務,實現人才價值與基層需求的雙向奔赴。
截至目前,崇義縣通過各類人才引進政策共引進61名縣外知名醫療衛生專家,累計帶教基層醫生76人,開展學術培訓126場次,培訓醫護人員7560人次。
人才挂職激活發展動能
近年來,崇義縣圍繞縣內“1234”總體部署,打破以往體制機制壁壘,突破傳統挂職局限,探索實施高層次人才挂職機制,設置鄉鎮、學校、縣屬企業三類挂職類型,明確挂職人選需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歷或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等資格條件,對於具有挂職意願的高層次人才,分別安排“企業服務專員”“鄉村振興專員”“校務委員”“總經理助理”等崗位,不僅推動了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更讓人才實現了能力素質雙躍升,形成了“雙向賦能、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自高層次人才挂職機制實施以來,共接受高層次人才報名105人次,累計選派4批42人次到基層一線挂職鍛煉。(賴嘉立、馮薪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