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聽,一場跨越時空的青春共鳴

——紅旗漫卷·《青春·安源》大思政課赴在昌高校巡講綜述

2025年10月20日08:20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10月15日至17日,6所在昌高校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思政課——紅旗漫卷·《青春·安源》。這堂思政課以“歷史敘事+沉浸式體驗”的創新形式,搭建起百年前革命青年與新時代大學生的對話橋梁,讓紅色故事跨越時空,讓紅色基因在互動中傳承。

  讓紅色歷史“活”起來,讓青春擔當“立”起來

  “這件馬克思銀像被工人珍視,體現出對信仰的堅守。”“課本裡‘工人就是天’的字句,是革命先輩喚醒工友的初心。”課程暖場環節,兩件紅色文物率先點燃全場熱情。一件是由共產國際贈送、從莫斯科東方大學帶回的馬克思6號銀像復制品﹔另一件是1924年安源工人補習學校使用的《小學國語教科書》復制品。觸摸著文物復制品,現場師生的思緒瞬間被拉回百余年前的安源。

  這堂60分鐘的思政課,打破傳統理論講授模式,分為“求索”“斗爭”“傳承”三個篇章,採用“紅色文物+紅色故事+紅色展覽+紅色文創+紅色文藝”的多元表現形式,並融入AI技術,讓歷史故事變得可感可觸。

  南昌大學大一新生李家文此前對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隻有概念化認知,課后他感慨道:“開場的文物互動很吸引人,沉浸式體驗讓歷史如在眼前,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們的奮斗精神。”

  課程中的革命故事更讓情感共鳴層層遞進。面對酷刑,楊士杰堅守組織秘密,“共產黨員是殺不盡的”擲地有聲﹔鄧貞謙臨刑前高唱《國際歌》,高呼“共產黨萬歲”從容就義,“死是革命鬼,活是革命人”的家書道盡對信仰的忠貞﹔講述者還以楊士杰妻子譚清英的視角展開敘事,讓這份堅守多了層細膩的情感溫度,不少學生聽后眼眶泛紅。

  “以前覺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是書本裡的句子,現在才懂這‘火’是革命先輩用熱血點燃的。”江西水利電力大學學生胡峻學的感悟,道出了許多青年學子的心聲。

  在“傳承”篇章,甘祖昌將軍的曾孫女甘迪走上講台,講述將軍夫婦“淡泊名利、艱苦奮斗”的家風故事。“每一次講完我家的家風故事,我的啟發都很大。”甘迪說,傳承紅色基因不僅要口頭講,更要實際行,通過深入講好先輩故事,影響身邊的人。

  跨越時空的青春對話,讓紅色力量照亮航向

  這堂思政課的獨特之處在於,所有故事均聚焦革命者的青年時代。28歲的毛澤東深入安源礦井,與礦工並肩而坐探尋救國救民之路﹔22歲的李立三在補習夜校給工人上課,既教識文斷字,更播撒革命真理﹔24歲的劉少奇以“渾身是膽”的勇氣,領導安源工人贏得罷工勝利。

  “聽了課上講的毛澤東下煤井,與工人們打成一片,我很敬佩。”江西財經大學學生李先昊結合自身經歷分享道,“今年暑假我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雖走進鄉親家中調研,但和先輩們比還有很大差距。未來我要踩著泥土實干,用所學為群眾辦實事。”

  創新的形式、深刻的精神,最終化作跨越百年的青春共鳴。課程結束后,高校學子的感悟裡滿是對革命先輩的尊崇和對使命的認同。

  “100多年前,革命先輩和我們一樣都是20多歲的青年,卻扛起了救國重任。”南昌航空大學學生劉方杰的話頗具代表性,“這堂課像一座橋,讓我明白青春的意義始終與國家命運相連,曾經革命先輩為民族獨立奮斗,現在該我們為民族復興奔跑。”

  “形式新穎,內容動人。”華東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過軒說,這堂課讓他對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歷史有了更鮮活的認知,“我更懂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了,我們這代人要以實際行動傳承紅色基因,不負青春與時代。”

  江西師范大學輔導員朱瑤則從中獲得工作啟示:“如何讓思政教育不止於觀看,真正走進學生心裡?這是我常思考的問題。這堂大思政課給出了答案,我們要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讓思政教育真正走進學生心裡。”

  此次紅旗漫卷·《青春·安源》大思政課,既是“行走的思政課”,也是“流動的紀念館”。當安源的紅色火種遇上高校青年的蓬勃激情,當百年前的青春理想與“強國一代”的使命擔當同頻共振,紅色基因正在贛鄱大地代代傳承,激發出凝心鑄魂的澎湃力量。

(責編:毛思遠、鄒玢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