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戴上智能眼鏡,眼前的報紙變成了抗戰的場景,還能和八路軍戰士互動。”10月20日,在第七屆VR/AR產業博覽會上,南昌小學生劉暢剛摘下設備,就迫不及待地向身邊人分享感受。他體驗的“跟著AR走進抗戰烽火記憶”項目,正是江西用數字技術激活紅色歷史的一個生動縮影。
在江西這片紅色熱土上,數字技術正讓革命歷史“走”出文獻,以可觸、可感、可互動的姿態走進Z世代心中,為紅色文化傳承注入鮮活的科技動能。
“藝術、文化、科技三者深度融合,能讓紅色作品擁有打動人心的生命力。”深耕VR領域十年的江西財經大學虛擬現實現代產業學院教授、產業副院長,江西中直新經濟公司負責人汪翠芳,一直帶領團隊探索數字技術與紅色文化的融合路徑。
作為土生土長的江西VR技術帶頭人,五年來,她帶領一支包括400余名學子在內的師生團隊,扎根江西,從逐頁查閱史料到精細場景建模,一點點將厚重的紅色歷史轉化為數字體驗。她還發起“燈芯計劃”,未來三年將向全球高校開放1000個實戰崗位。
大二學生虞磊正是這股青年力量中的一員。今年上半年加入開發團隊后,他一直忙著研發“靈境井岡——MR(混合現實)技術賦能的井岡山紅色劇情化交互體驗系統”,這是他和同學們備戰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的作品。
“體驗者戴上MR設備,就能在八角樓前‘遇見’1928年的革命者,還能在虛擬空間體驗跟著紅軍戰士一起挑糧,靜態的革命舊址變成了‘活的現場’。”虞磊的語氣裡滿是敬畏,“紅色文化不再是‘隔著玻璃看展覽’,而是能‘親身參與的故事’。”
用科技手段傳承紅色文化,汪翠芳團隊十年來一直在探索。十年間,這支團隊累計推出《學黨史感黨恩》《家鄉第一黨支部》《重走長征路》等9款數字紅色文化產品,打破了紅色教育的時空壁壘。其中,《第一槍》摘得2020年世界VR產業大會創新獎﹔《“圖”說黨史》斬獲2021世界VR大會銀獎。市場與行業的認可,印証了科技賦能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技術賦能不僅改變了紅色文化的傳播方式,更走進了校園課堂。師生團隊這些廣受好評的數字項目,也成為江西財經大學思政課程的鮮活素材。“以前聽老師講八一南昌起義,總覺得離自己很遠,經過在VR場景裡‘親歷’那場戰斗,才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革命的成功來之不易。”學生們深有感悟。汪翠芳坦言,通過科技賦能,能把黨史課堂搬到雲端、裝進背包、融入日常,讓紅色故事從“櫥窗裡的文物”變成“指尖上的流量”,讓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技術迭代不停,紅色文化傳承的形式也在不斷升級。今年10月26日,全國首個全時態紅色元宇宙空間“八角樓﹒十二時辰”在井岡山啟幕。依托5G-A與MR技術,這裡構建起晝夜流轉的虛擬場景。23歲游客周子墨在虛擬講解員引導下“漫游茅坪”,他激動地說:“不再是被動地聽講解,而是主動地觸摸歷史的溫度”。
“技術再炫酷,也不能丟了文化內核。”汪翠芳團隊中的研二學生湯哲晟,是“八角樓﹒十二時辰”項目文創設計團隊的骨干。為了設計好作品,他先后4次赴茅坪實地調研,駐扎在景區20多天,通過翻閱黨史資料,設計出八角樓、謝氏祠堂等主題積木,還有音樂冰箱貼、擴香石等文創,“用Z世代喜歡的方式做載體,就是為了讓紅色文化更鮮活地扎根他們心裡。”湯哲晟坦言。
VR鏡頭裡重現起義的硝煙,AR報紙上躍動抗戰的記憶,元宇宙空間裡回蕩先輩的話語,青年用代碼重現革命崢嶸歲月……在江西的紅土地上,數字技術與紅色文化的碰撞還在持續迸發新的火花,而紅色文化也在這一次次的互動中,變得更加可親可近。(全媒體記者 李 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